体验零代码搭建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

网友投稿  ·  2023-05-14 05:05  ·  所有内容  ·  阅读 478


像任何一个蓬勃的新兴行业一样,软件业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但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却使得中国软件业在今天正遭遇彷徨。在2005年,姑且让我们静下心来,对其仔细审视,认真总结,并期待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后的今天,它再次发力。以创新的方法实现对旧软件体系的突破,并构建全新的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新软件产业生态。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当我们回溯软件业在中国的发展时,让人有欣慰而复杂的情绪交织。一方面,软件的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

建设中国特色ERP应用的基础平台

像任何一个蓬勃的新兴行业一样,软件业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但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却使得中国软件业在今天正遭遇彷徨。在2005年,姑且让我们静下心来,对其仔细审视,认真总结,并期待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后的今天,它再次发力。以创新的方法实现对旧软件体系的突破,并构建全新的基于中国市场特点的新软件产业生态。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当我们回溯软件业在中国的发展时,让人有欣慰而复杂的情绪交织。一方面,软件的应用已越来越与人们经济生活融合,从办公到娱乐,从生产到消费,软件产品价值被广泛认知;另一面,软件版权遭受侵害严重,盗版软件价格低廉,与软件价值严重分离。一方面,国产软件阵营渐渐壮大,从业者众多,内向“提供”,外向“创汇”,看起来不亦乐乎;另一面,软件市场自由主义横行,国外软件占据很高市场份额,民族软件产业与技术标准飘摇前行。一方面,软件业在中国获得了全球难能可贵的庞大内需市场,另一面,软件市场分割严重,小生境企业层出不穷,国有背景“关系企业”或寻租行为使竞争扭曲,软件市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优胜劣汰法则似乎失效。(注:本文中所提“软件”,除非特别说明,均指企业级应用软件)

褪去光环

众多市场主体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让有限的、还在成长中的软件应用市场过早地呈现出“饱和”状态。这个曾经被光环笼罩的行业,正赤裸裸地开始显现它利润趋低的商业本相。

2004年公布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揭晓仪式上的一组数据让人吃惊:2003年中国软件类企业整体销售收入下降2%,利润率比较独特地下滑了57%,营业利润率仅仅维持在2%。事实上在更早些时候,国内软件业利润率就开始下滑,2001下滑幅度超过4%,2002年下滑5.89%。

***、***公司年报显示,两公司2004年净利润同比上一年度分别下降7.3%与7%。另据东软内部资料显示,在公司业务收入比重超过70%的软件与服务,其净利润仅占到公司总净利的5%左右,并在2003年发生首次亏损。至于那些更早些的托普软件、创智科技等公司,更是软件主营收入剧降、净利润直线下滑,导致公司治理问题集中爆发。

曾经是知识经济代名词的软件业头上的光环,似乎正在缓慢褪去。中国环境下软件公司的真相被渐渐还原。在此背景下,一些公司选择坚守,一些选择转型,一些试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有一些甚至退出。

2004年,金山公司实现了痛苦的转型,从提供通用办公、桌面工具类软件的产品公司努力向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公司方向转变。同年,原来在国内电子政务、社保、税务等行业信息化领先的东软公司开始着力软件外包,实现了收入愈3000万美元的好成绩,并计划在未来的5~10年间,将外包业务由目前的10%总业务比重提高到30%。在通信软件领域,领头羊亚信公司也因电信软件业务增长乏力,频频在资本市场上寻求突破,先是购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公司太平洋软件,后是与联想IT服务资产股权置换,成立联想亚信服务公司,力图在IT服务市场开始发力。与此同时,更大量的中小型软件还继续在各自的利基市场中挣扎。据信产部统计,2003年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就达到了8582家。

“人多机会少”的中国法则同样适应于貌似高端的软件业。普遍性的竞争加剧必然导致行业利润的整体下滑。联系起制造行业中每台微波炉仅赚2块钱、零售行业因银行1%手续费而拒刷卡等等事件,我们似乎可以获知--软件业似乎也正像中国的许多传统制造业一样,沦落为“低利润”行业。特别是软件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净利润趋低的潮流几乎已不可逆转。

困局背后

在不规范的市场,行业从业者众多引发过度竞争,这固然是软件业利润趋低的原因之一,但在我看来,还有更多的来自产业内外的其他因素交织,才是造成今天中国软件业困局的更深缘由。

第一,用户应用需求差异大,软件市场被严重分割,不利于诞生规模化的产品型公司。

美国软件业的兴盛始自二战之后,随着长期的经济稳定,商业巨子辈出,来自普遍性的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软件业的成长,以套装软件为代表的企业级应用软件被大量采购,显现出类似规模化市场的效应。在此过程中,慢慢成就了现在的***、PeopleSoft、Siebel等商业套装软件巨头。

中国与之不同的是,它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期,变化的市场给企业群体们带来了无法避免的各种不确定冲击。在此环境中,软件购买群体出现了分化。那些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不同业务模式的企业,在竞争环境、管理观念、管理水平、组织能力等方面高低差别巨大,这表现在软件应用需求上,也就高低有别、迥然不同。一个庞大的规模市场被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差异分割成小规模、个性化市场,从而导致无法重复出现同当年美国一样的软件应用需求市场。

***、金碟的成功源于最初的财务软件。在庞大的国内企业市场中,较为标准、规范的财务管理要求,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财务监管政策推动,使得财务软件形成了一个具有“规模化”特点的应用市场。而正是这个市场促成了这类产品型公司的成功。但当它们开始向ERP等高端企业软件进军时,更强调客户化的ERP呈现出了不同于当年财务软件的市场特点,这使得这类公司在扩张时遭遇到困难,造成其营收增长却净利下滑。

第二,软件公司普遍较小,“关系型企业”与小生境企业主体过多,软件产业集中度低,无法形成产业群优势。

软件公司过量增加,加剧了整体行业的过度竞争。这在有限的市场中,并不利于集约度较高的“大公司”诞生。多国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高集约化公司的出现更有利于产业资源的更优配置,并可形成围绕产业高集中度公司的良性价值链。另外,那些小生境企业往往是在不规范的市场缝隙中寻找生存机会。它们要么依赖“关系”获取软件项目,这往往孳生寻租空间,导致腐败;要么依赖竞争获取项目,但却容易受制于人才、资金、技术等压力,企业后继乏力,竞争力趋弱。

除了盲目进入软件市场的许多小生境企业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新经济的诱惑下加大对软件业的扶持,尤其在一些大型政府软件项目实施上,通过组建国有背景的“关系型软件企业”介入竞争,从市场“裁判员”转化成了市场“运动员”。这对目前市场中还多为民营资本或混合资本的软件公司而言,尤其在角逐政府采购相关市场时,公平竞争受到影响。

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忽略自己区域产业优势,盲目热心于“软件园”建设。由于各地分割、缺乏统筹,导致各地软件园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是热闹。从宏观面看,这种软件园的非理性投入导致了大量重复建设,进一步增加了软件从业者供应量,导致竞争加剧。

第三,资本市场对软件鲜有投入,一些产品创新、技术优秀的公司往往由于资本短板而成长乏力。

软件业所需的金融工具在中国发展非常不足。首先是银行很难判断软件企业的风险程度与回报率,因此对此投资忧虑重重。其次,从证券资本市场融资的软件公司也屈指可数(亚信、***、金碟、速达等),这可能一方面缘于“股权分置”问题诱发证券市场长期低迷,另一方面也关乎这一渠道对软件公司的进入门槛要求甚高。而风险投资(VC)本应是软件公司的非常好的的融资来源。但同样由于国外入市门槛高,国内进入及退出机制均不完善,以及前些年在互联网泡沫的喧嚣下,一些VC在软件项目上投资失败,导致现在的VC对国内软件企业投资普遍抱保守、谨慎的态度。

融资渠道的不通畅让众多创新产品、优秀技术公司往往遭遇成长烦恼。此一点,与美国发达的二板科技市场相比有泾渭之别。银行惜贷、股市异化、国外IPO路途漫漫……看来中国软件的资本之路还要走很长时间。

第四,软件公司经营者普遍缺乏行业经验、缺乏全局观及对市场的分析把握能力。

在一个被分割的市场中,小生境企业沦为机会主义者。它们更像一条条灵活善变的鱼,在市场的夹缝中左突右挪,以快抢先,以变致胜。这似乎是小企业成功的法则,这也成为它们成长的无奈。越来越多的小生境软件企业依靠“第一次机会”获得启动,而进一步发展却陷入“低能力陷阱”。它们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无法潜下心来静静地研究一到两个行业的应用特点;它们对市场的大势缺乏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往往越往前走,越是艰难;它们缺乏行业经验、全局观,缺乏对市场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在资金缺乏的影响下,只能继续被机会主义牵引。它们中的许多试图在继续复制最初的那一次成功时,却很快发现市场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战场。

第五,大量软件企业依然缺乏创新精神、自主研发能力弱,崇尚模仿与复制,影响国家软件业整体进步。

中国软件的技术进步是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在软件利用上大为改观。另一面是   “让度”市场使得外国软件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据极高份额。据信产部报告,“国外品牌软件在系统软件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2002年,国外品牌在系统软件市场上所占份额为95.3%。微软在桌面和PC服务器高端操作系统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高端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管理软件市场中,国外品牌占主导。”

大量软件企业依赖于对其他产品、技术、设计的模仿与复制,几乎没有投资于研发与创新的动力。还有一些确实投入资源于研发的企业,其投资兴趣也因其所研发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得到有效保护而受挫。

最后,媒体以前对软件业的过度神化,也诱使许多人重复没有创新的创业,进而陷入困境。

多年来,媒体扮演着软件业忠实鼓噪者的角色,不遗余力地渲染一个又一个软件致富的传奇。软件像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行业,突然间开启了政府、媒体、学生等许多人的神经,大家纷纷从中嗅到了这场革命背后的财富,但却没有深思它在美国的源起、发展和兴盛的产业背景。

在对软件的过度神化中,媒体与地方政府达成了空前的一致。大量新兴企业在没有深刻认知到当时软件业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应扮演的产业角色时就匆匆加入。这些缺乏创新技术的企业,在前些年不断重复兴起,并在创业几年后又纷纷陷入困境。

2005年伊始,在经历了几年软件行业低迷后,许多主流IT媒体看到来自软件公司的广告创收无望后,开始纷纷撤除或变革“软件”版。媒体陷入了新一轮的集体非理性。但事实上,当中国软件业的光环渐褪时,才是最需要媒体力量的时候。


痛定思痛 细数ERP失败10大祸首 << 上一篇
2023-05-14 05:05
浅谈ERP验收测试
2023-05-14 05:05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