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零代码搭建

为什么说:“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

网友投稿  ·  2023-04-20 15:04  ·  所有内容  ·  阅读 489


不禁想起业内这首盛传的打油诗:

任务吃不了,能力吃不饱。

不禁想起业内这首盛传的打油诗:

任务吃不了,能力吃不饱。

生产不均衡,物流不畅通。

加班熬红眼,质量难稳定。

物料不配套,交期难达成。

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库存数量大,资金缺又紧。

成本失控制,盈亏道不明。

信息不共享,数据不统一。

管理不规范,责任难分清。

市场摸不准,决策拍脑门。

环境变化快,应付疲又急。

还有那句——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

关于“上ERP找死”,其实柳传志说这句话的时候,中国ERP市场还处于雏形阶段,很多体系都不成熟,联想作为超大型企业,运作ERP更是举步维艰,遂有感而发。

而“不上ERP等死”,上面的诗就足以涵盖,所有面临的现实问题:

(1)“任务吃不了、能力吃不饱”

任务吃不了是销售团队难以完成业绩指标,能力吃不饱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也许是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产品不受欢迎,也可能是业绩指标盲目制定,销售团队完不成,但生产部门拼命追加产能。最终导致备产超出需求的产销不平衡场景。

(2)“生产不均衡、物流不通畅”

就是指从销售、生产、配货,一盘棋去下。

美的方洪波指出:“端到端、T+3”,就是一场伟大的改革,从客户下单开始,信息化地全盘接管生产,一改压货、备货以产定销的传统白电思路,改为以客户需求导向的柔性生产思路,在大规模同质化生产的语境下创造出了减少生产批量,提高利润空间,减少因柔性造成成本上升的幅度。

这类决策其实万分凶险,没有层层经销商汇总的数据报告,谁也摸不清柔性化带来的新机会还是新危险,这一步转型下去,可能成本上升得不偿失,也可能更受市场欢迎。

一方面有ERP降低SKU变多带来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是ERP带来明确的市场信号,唯有如此,方洪波才有此豪言壮语。

(3)“加班熬红眼,质量难稳定”

通常是销售团队大量向客户许诺,接受了远远超出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范围的订单,为了订单生产部门疲于奔命。

然而,“每天都在解决新问题”导致生产部门无法提升工艺,质量不稳定还需要解决售后,每做一单亏一单,不做则没业绩,形成恶性循环。

破除的唯一方法是重定款式、集中制作销售材料、找准自己的定位,从大量SKU中进行删减,形成集单大规模生产,形成制度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4)“物料不配套,交期难达成”

指的配料、配货部门信息流通不畅,无法处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家炒蛋不放葱,那家虾仁不放姜,信息一多标注混乱,配货岗位人员培训不足,生产计划对物料到位情况考虑不周,导致人到料没到,料到机器正在忙,交期就在人机料的估计不足中一点点被拖延。

(5)“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

没有哪家生产主管不聪明,周期长、效率低,往往是妥协的结果,向信息不充分、制度不完善的妥协。

如果生产主管的权限能够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问题。问题都出现在生产主管难以顾忌的地方。

产销信息不充分,误导高层制定了过高的业绩目标、选择了不受市场欢迎的款式、窜货、经销商在持续旺季中囤积居奇等等,稍有差池就会像牛鞭一样干扰生产计划,导致最终后果。

(6)“库存数量大,资金缺又紧”

账面流动资产淤积于库存,直接就是选款选品、备产的失败,根源是市场认识不充分,是信息传递或信息分析出现问题。

(7)“成本失控制,盈亏道不明”

许多工厂做ERP的第一步就是厘清财务结构。从财务报销审批、作业成本分解、账目设置、预算划拨等等角度,制度稍有不完善,结果就是成本把握不到。

(8)“信息不共享,数据不统一”

部门间如隔山,产不知道销,销不知道产。车间互相之间不知道交货信息,没有统一的BOM链串联产销数据,就谈不上汇总分析了。

表面上看,消费者扫一扫产品码可以知道产地、生产流程等一系列信息很酷,但更酷的是从原料到交货,串联了所有人机料法,得以考察所有资源的闲置与使用情况。

(9)“管理不规范,责任难分清”

企业内部管理必然依赖各类指标,假如指标数据来源可疑,就会造成管理不规范;指标不充分,就会造成责任分不清。

计划的核心是KPI,KPI的关键在于数据来源清楚可靠,数据来源清楚需要规范的工作流程。所以基于规范工作流程收集数据,比起为了收集数据扭曲工作流程,更有竞争力。

(10)“市场摸不准,决策拍脑门”

市场摸不准是运营部门数据分析的失误,但企业整体出问题,一个部门往往背不起锅。数据分析失误,除了用人不当,还有可能是数据本身不可靠。

产品经理要做埋点,是为了试探出市场真正的需要,但没有适应变化、灵活简便的运营流程工具,谁能好好去做埋点呢?

(11)“环境变又快,应付疲又急”

大环境的变化是在物流逐渐发达的情况下,追求产销平衡。

市场需要什么东西、多少量、多少价,就能提供什么东西、多少量、多少价。市场有计划、生产有计划,两边计划能够协同,产销平衡就做成了。否则永远只能追着尾气,做灭火员、打地鼠,解决层出不穷的小问题。

种种问题,不胜枚举。

ERP顺运而生。

ERP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进入正题之前,如果你还不清楚ERP是什么?我建议你先阅读这篇文章,再往下看:

我们知道,ERP关注的核心是采销产计划(既追踪数量又追踪金额),它协调采销产三核心部门的计划——而在制造业及零售业,这三大核心分工部门决定了产品的来运和去向。

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ERP关注的是三大核心部门计划的执行结果与预期的对比数据。

根据PDCA,只有预期和结果的对比,才能有效指导计划的调整,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减少用于指导计划制定的数据收集成本”。

无论是人、机器、物料,甚至是工序进展,在ERP看来,都可以视为一种投入资源和产出资源,于是就可以通过把握入口和出口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形成报告。

但并非所有ERP都是有效的。

怎么考察ERP的有效性?

ERP有句老话,叫3分系统、7分组织、12分数据。

最重要的还是收集到的数据是否能够指导计划。这就带来了数据性价比的计算公式:

数据有效性/收集麻烦程度

也就是说ERP需要更便捷、准确地收集数据。

有个很棘手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多少遇到过——在实际业务中,IT推进ERP系统的时候,必然会碰到的一件大事,叫编码闯关。

从物料这一狭义的角度来看,采购部门面向的是供应商和材料市场,他们为了自己部门的数据收集便捷性,使用的物料编码体系肯定跟面向客户的销售部门、面向工人的生产部门、面向库房的仓库部门都各自不一样。

采购部门希望每个供应商来的不同批次编码不同来区分物料,销售部门希望每个订单下的物料编码不同,仓库部门希望不同摆放位置的物料编码不同,生产部门希望不同工序、生产批次的物料编码不同……。

具体以何种编码体系来完成上下追踪,是ERP系统难点较大的一环。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标准ERP系统,都是通过表单主子表结构来进行编码的传递,销售订单及明细、生产计划单及明细、采购计划单及明细、到货计划单及明细……单据间有关联编码,明细间有关联编码,上下传递,实现编码一致性。

编码一旦随意,数据上下不贯通,物料追踪就会断,ERP系统就会变成只有数据没有分析,最终导致ERP无法解决数据收集问题。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再次重申一下——有效的ERP,必须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

你真的用好ERP了吗?

有些企业觉得我上ERP就是信息化了,信息化就能解决我的生产效率问题了。有些企业觉得我买了自动化设备了,效率必将进一步提升。

但信息化和自动化,一个重软件,一个重硬件,两者其实是处理了计划的不同层面。

信息化主要处理的是减少数据收集成本。自动化主要处理的是推行计划、执行计划层面减少成本。顾名思义,自动化就是计划执行时(机械臂、立库等等)减少人工参与的部分。

注意,这里是广义的数据收集,既包括了原始数据收集,也包括了数据比对分析。

在PDCA模型下,就是追踪计划与实际的对比。

根据PDCA过程,计划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决定了计划制定的合理性,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决定了计划推行的落地性,计划推行的落地性又反过来决定计划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PS:市场调查这种单次收集也是数据收集的一种,但在持续计划持续改进的制造业、零售业,更实用的是PDCA模型)

信息化和自动化,他俩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信息化直接降低数据收集的难度,再降低计划推行的难度;自动化直接降低计划推行的难度,再降低数据收集的难度。

这就是——信息化推动自动化。

再比如说,常见的员工报工流程,如果用填报数据的形式操作,会给员工带来比较大的操作量,无法完成数据采集。

但如果上了RFID系统,员工只需要推动物料经过射线口就可以自动识别上下料,得到的数据会比较贴合实际。另外,还有立库WMS系统通过AVG及员工扫码盘点,推送信息到ERP系统中,促进信息准确。

而这则是——自动化推动信息化。

因此,ERP并非是一次到位的神药,它也是需要协同、配合才能价值最大化的工具,我们作为管理者,不过度神化,而是从规范流程、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及时、有效做起,才是用好ERP的前提。

让一个工具有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使用工具的人。

以上。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也欢迎关注

,持续分享职业干货。

所用工具:


低代码十问:一文讲透关于低代码的一切! << 上一篇
2023-04-20 15:04
终于做出这份“企业数字化解药” ,《企业零代码应用开发白皮书》 开放领取中——
2023-04-21 08:04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