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零代码搭建

企业ERP模式分摊人工成本

网友投稿  ·  2023-05-20 15:05  ·  所有内容  ·  阅读 631


【 信息化】    实施过ERP项目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成本模块要把成本计算准确。那成本模块的应用瓶颈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人工成本的分摊是成本计算中一个难解的结。 这个月,企业生产部门总共支出人工成本50万,这50万如何在产成品中进行分摊,这是一个比较另人头疼的问题。无论是手工作业,还是ERP系统的成本模块,都不例外。手工处理时,难度在于数据的收集难与计算工作量过大。而ERP系统用来计算人工成

企业ERP模式分摊人工成本

企业ERP模式分摊人工成本

信息化】    实施过ERP项目的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成本模块要把成本计算准确。那成本模块的应用瓶颈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人工成本的分摊是成本计算中一个难解的结。

这个月,企业生产部门总共支出人工成本50万,这50万如何在产成品中进行分摊,这是一个比较另人头疼的问题。无论是手工作业,还是ERP系统的成本模块,都不例外。手工处理时,难度在于数据的收集难与计算工作量过大。而ERP系统用来计算人工成本的话,难在于基础数据的收集,而计算量不在是其瓶颈资源。

一、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按入库来区分的计件工资,如小型的服装企业,以整件生产为主,即他们不安流水线生产,而是一个人生产一件,以最终完工的衣服为准计算人工成本。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另外一种是按工序来计算计件工资,完成一个工序多少钱。如有些服装企业若按照流水线生产的话,有人专门负责生产领子,有人负责生产袖子。而因为可能领子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有二十人负责生产,而袖子比较简单,可能就只有10人负责。所以,这就比较麻烦。因为衣服各个零件在中途生产时不入库的,所以,统计各个员工到底完成了多少数量,就比较困难。

在ERP中,是通过倒推的方式来计算各个工艺的完工数量的。

如现在要制作一件衣服,需要四个工序,领子制作、袖子制作、整衣集成与纽扣,分别有三十人、十五人、二十人、五十人负责。若最终完工树量为三百件的话,则系统可以算出,做领子的每个人完成了10件,袖子的完成了40件,等等。然后,再乘以各个工艺的计件工资,就可以完成人工成本的分摊了。

不过以上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有个弊端。系统要如此处理,我们是有个假设前提的,就是假设各个员工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每个生产领子的员工,在一个小时内,都可以完成相同数量的领子;或者是包干到户,在生产时,就分配各个员工的任务,每人需要完成多少。

以上是根据完工数量倒推出来的人工成本的分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这种方式的人不多。因为以上处理方式给人以中吃大锅饭的感觉,毕竟,各个员工的生产效率是不一样的,若采取倒推的话,就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精神了。所以,一般我们在处理计件工资时,都是通过现场实际统计的。然后再输入到ERP系统中去。如此,虽然比较麻烦一点,工作量多一点,但是,计算比较精确。我在项目实施中,对于计件工资的企业,我还是推荐他们按照实际生产数量进行统计,然后手工输入系统的方法来处理计件工资的人工成本。

二、 按生产完工数量平均分摊。

按生产完工数量来平均分摊,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即只要财务统计处这个月一线生产员工总共的人力成本,然后除以当月的完工数量即可。

这种方法在ERP中,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因为当月完工数量,可以直接根据生产入库单汇总取得,而总的人力成本,也可以通过财务模块的应付工资处取得。但是,这么处理,是有明显弊端的。

一是各个产品其消耗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些负责一点的产成品,可能需要3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个,而简单一点的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但是,利用这个方法进行人工成本的分摊的话,则会认为两个产品所消耗的人力成本是一致的。所以,这就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了。

二是若当月生产部门的人力成本支出50万,但是,在月底的时候,可能当月完工的产品还没有全部生产完工,或者说,当月生产的还有一些是上个月遗留下来的生产任务,也就是说,在月底可能存在在产品。若把当月发生的人力成本全部分摊到完成产品上,显然也不是很合适。关于在产品对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我下面会做详细阐述。

虽然说,按生产完工数量平均分摊人力成本,有比较多的缺陷。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这么在处理,特别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因为这么处理方便、简化,成本会计可以省很多事情。这种实现方式,在ERP中是可行的,不过,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非客户强烈要求使用这种方式,我一般都不推荐,毕竟如此计算出来的完工产品该负担的人力成本,误差比较大。

三、 按标准工时进行分摊。

按标准工时分摊人力成本,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可行的方式。标准工时是先统计出每个成品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然后再累计,计算出每个产品需要的时间。然后再按照这个时间,除以当月实际生产时间,计算出标准工时分配率,再乘以当月的人力成本,就是这个产品的单位人工成本了。

这个方法比起按完成数量进行平均分摊的方法,无疑是要先进许多。但是,其在企业中,却人少利用。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症结在于标准工时收集比较困难。因为标准工时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同个工序,新员工与老员工需要的时间就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员工,今天生产与明天生产所花费的时间也可能不同,因为心情不好等等;再者,标准工时会受生产线等调整而有所影响;最后,对于新产品来说,标准工时的收集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

所以,出于以上的原因,客户收集的工时数据往往误差比较大,从而影响到了企业最终的人力成本的结算。其实,这已经超越了ERP软件的能力,是一个基础管理的问题了。为了保障成本数据的准确性,我在项目实施的时候,还是力推这种方法。企业花费一点精力,统计工时数据,以换得成本数据的准确,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的投资。

四、 是否区分在产品。

上面我已经提到过,无论是按标准工时来进行分摊,还是按生产完工数量进行分摊,都会有一个在产品的问题。即本月支出的五十万元的人工费用,并不一定都是花在当月的完成产品上,所以要在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摊。

分摊的方式有很多,一般ERP支持如下几种分摊方式。

1、约当产量法。约当产量是指根据当月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先把在产品折算成完成产品,然后再计算分摊成本。这个方法,根据我的经验,是最精确的一种分摊方法。而这种方法的难度,在于月底在产品完成程度的估计。一是手工估计,根据生产管理人员观看现场依据其经验判断出其完工程度;二是若采取了工艺管理的话,则可以根据工艺信息进行统计;三是按标准比率进行分摊,如把当月未完工的在产品假设其完成程度为50%。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客户都是按照第三中方式,即根据标准比率法来计算约当产量。因为前两种方法虽然精确,但是,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对于企业来说,可能会觉得投入到这方面的管理上,得不偿失。而采用标准比率法,精确度虽然比较低,但是,还可以接受;而且还利于处理。

2、不区分在产品与完工成品。有些企业可能产品品种比较单一,每月的在产品数量都差不多;或者出于其他的考虑,认为不用对此进行区分。所以,他们在分摊人工费用的时候,就对在产品与完成产品不做区分。

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企业认为是合理的,并且可以保持下去即可。我们作为顾问,说实话,没有决定权,只有建议权;而且,出于项目能够正常上线的考虑,若企业决定采用简单的分摊方式,那我们也就欢迎不过了。


ERP选型案例:平台型产品的得与失 << 上一篇
2023-05-20 15:05
CIO实施ERP系统切换切记“三要三不要”
2023-05-20 15:05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