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成功案例:山东双力的信息化之路
实施ERP项目,是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强基础管理,培植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化企业运营体制的必由之路。
该项目是双力在信息产业部立项的SL-CIMS应用工程(国家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市场预测、销售与客户关系管理、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细能力计划、生产管理、供应商和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成本、应收/应付、固定资产、总帐/报表)管理、物料清单和工艺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系统支持管理等。因其实施效果显著,2003年,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山东省机械工业系统信息化先进单位,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和优秀成果奖。
一、企业简介
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全国农用车行业创始企业之一,现为拥有职工550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300人的大型企业,中国农机百强企业,省级技术中心企业,山东省政府重点扶持的百家企业集团和聊城市1030工程企业,连续六年被评为山东省机械系统销售收入、利税"双五十强"企业,金融信誉3A级,2000年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2年通过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拥有生产设备956台套,其中农用车货箱铆接线、涂装线、整机及后桥装配线、车架焊接线等三十余条生产线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公司主要产品有农用运输车、收割机、拖拉机、棉麻机械等四大系列,主导产品"双力"牌农用三轮车系国家知名品牌,山东省名牌产品,已形成22大系列3000多个规格品种,产销居国内同行业第3位,畅销全国26个省区、1000多个网点,并与亚、非、美、澳等洲的30多个国家持续开通了双边贸易;稻麦联合收割机系国家经贸委立项的"双高一优"技改项目,连续三年均实现了100%的产销率,今年产销以同比344%的增幅跻身行业两强。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结合我公司实际,经总部研究确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是,围绕"一个定位",实现"两个双轮运作",完成"三个翻番"任务,树立"四个观念",培植"五大产品格局",突出"六个工作重点"。
“一个定位”是,立足于农业装备制造业,全力缔造中国知名民族品牌。
“两个双轮运作”是,产品和资本的双轮运作,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双轮运作。
“三个翻番”是,到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比2002年翻一番;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比2002年翻两番;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5000万美元),比2002年翻三番;2013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进而形成农业装备百亿产业。经过10年左右时间,建成国内外第一流的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大产业集团。
“四个观念”是,在工作定位上唯实务实的观念,在思维模式上勇于创新敢闯敢试的观念,在用人机制上唯才是用的观念,在治理理念上严字当头的观念。
“五大产品格局”是,农用车(含三轮、四轮及轻卡),收获机械(含稻麦机、牧草机、玉米机、各种地果如花生、马铃薯、地瓜等机型),拖拉机(含小拖、大拖),棉麻机械,农作物深加工机械(含青储机械、粮食深加工机械等)。
“六个工作重点”是,依据市场定位整合核心业务,改管结合培植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退城进园战略,规范公司制运作实现主板上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纵深开展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建设。
二、实施ERP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农用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值此间发展起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迅速成长为农用车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取胜的关键在于挖掘自身潜力,引进科学管理、借助先进的管理,改善自身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通过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摆在双力面前,实现二次腾飞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一切政策、指挥、控制和约束都要通过管理来完成。要使管理实现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从事后解决到超前控制的转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把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建立在“向管理要效益、发掘内涵、全面调动企业资源”的基本点之上,希望通过ERP系统项目和BRP的实施,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由单一的农用车向广阔的农业装备产业转变。这些转变,使企业的管理信息急剧增加,信息源越来越多,仅靠书面的文件、报表等形式人工传递,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和长足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些变化,山东双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建立一套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用优势资源弥补劣势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装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低成本,快节奏、高效益”的方式适应纷繁、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