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零代码搭建

成功率破解ERP过时论

网友投稿  ·  2023-05-22 10:05  ·  所有内容  ·  阅读 451


‘电算化’与ERP同样经历过管理理念、功能扩展、技术架构的多次更新与发展,也存在模块难用失败的情况,为什么初级、狭义的‘电算化’,没有受‘过时论’的困绕呢?主要因为它头上戴着以‘甩帐’为代表的成功花环。而在ERP的上空却长期游荡着失败的‘幽灵’,以至今天引发了是否过时的大讨论。笔者在企业工作40多年,从事信息化软件研发、实施18年,经历了从MIS到ERP的几次兴衰,有感于大讨论的必要,也来发表一点

成功率破解ERP过时论

成功率破解ERP过时论

‘电算化’与ERP同样经历过管理理念、功能扩展、技术架构的多次更新与发展,也存在模块难用失败的情况,为什么初级、狭义的‘电算化’,没有受‘过时论’的困绕呢?主要因为它头上戴着以‘甩帐’为代表的成功花环。而在ERP的上空却长期游荡着失败的‘幽灵’,以至今天引发了是否过时的大讨论。笔者在企业工作40多年,从事信息化软件研发、实施18年,经历了从MIS到ERP的几次兴衰,有感于大讨论的必要,也来发表一点拙见。我认为应该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论’‘成功论’取代‘过时论’‘失败论’的讨论,在ERP产品的主要管理模式、方法、流程、逻辑和算法原理基本不变,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的功能范围不变的情况下,‘过时论’的‘炒作’是弊大于利的;二年前在ERP演示会我遇到一位信息主管,该厂有了财务软件的成功应用,准备上ERP,可惜在调研选型阶段,正好遭遇由‘成功机率等于零’引发的争论,注重实效的企业,对成功如此渺茫的事,怎会轻易决策呢,于是一把手就把该项目停止了,危害可见一斑。经过近几年政府、媒体、供应商的宣传引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决策,ERP的管理思想得到了前所没有的普及,ERP几乎成了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企业信息化的春天来了!ERP的春天来了!我们应该很好呵护、培育难得的健康的市场环境,避免不正当的竞争,不纠缠在名称的争论,下功夫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以‘千家万套’的成功率,清除失败的‘幽灵’,破解‘过时论’,推动企业信息化工程快速前进。下面是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为取得ERP的成功,对ERP产品存在的问题、研发思路和实施策略的一些思考,供有志于ERP事业的同仁们参考。

以物流动态管理为目标,选择信息流的源头作为实施的切入点

经验证明:成功率与实施周期成反比,必须采用先易后难、分层实施、步步见效的实施方法,一年还不能见到任何效益的项目,其成功率肯定是不高的,软件的易用、易实施性,就应该作为开发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快速实施的目的,根据信息处理的规律,要选择信息流的源头(基层)作为实施的切入点。整个ERP系统应该在初始化后,在库存收发料、车间统计、销售发票订单、财务凭证帐务、设计工艺数据五个方面全面开展计算机管理。实质上就是选择能够反映物流、业务流的原始票据、表单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切入点,上述五个方面对应的是出入库单、工作票、凭证、订单发票、明细表工艺卡,将这些原始票单数据及时输入计算机,掌握了它们的实时情况,就实现了物流的动态管理目标,物流的及时、准确信息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许多管理、控制工作,初见管理效益。上述五个切入点,建立编码系统是其主要准备工作,其中物料编码会直接影响库存管理的实施进度,这一阶段的实施周期依据企业生产复杂程度和管理基础而变化,一般应在3~6个月。车间是计划的执行部门,一般车间作业管理软件,根据计划、调度、统计的业务流程设计,它的运行过分依赖计划,计划又依赖工程数据,就使得车间系统必须在后期才能实施,而车间现场是物流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物流动态管理的实现,这也是传统ERP软件薄弱环节。现在选择能反映物流动态的作业统计作为车间管理的突破点,是对传统软件易用功能的大提升,为此要对软件功能进行扩充,充分发挥工作票、记录单数据的共享功能,以满足工序开完工信息(物流动态)、人员业绩考核、统计系统网络化、成本费用分摊、加工质量信息多项管理的需要。上述除设计工艺数据外,其他四个方面的应用覆盖面应该是100%的,计算机管理在产、供、销、财、技的全面应用是ERP成功的基础,可以作为实施的第一个里程碑。

企业要通过信息化,推动管理革新,实现由科层制向扁平管理的改变,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信息流的两头是人工管理的重点,第一里程碑涉及的模块,是信息流的源头,其数据的准确及时录入,是信息化的基础,动态、实时管理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主要的人机界面,信息处理量巨大,是体现‘软件易用’的关键点,各系统应该在数据定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响应迅速、数据校核上精心设计,以满足易用的要求。

充分运用模拟技术,增强计划功能

从MRP诞生之日起,计划管理始终是软件的核心功能,并融合在各子系统之中,这是IT与管理技术结合的成功典范,正因为有了计算机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许多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进入实用阶段。例如:现在只要几十秒就完成了涉及数千个零件、工序的网络计划排产,很难想像如果还要用手工计划排产,这个在50年代诞生的计划评审技术(PERT),还能出现在管理软件中吗?现在的ERP软件已经容纳了众多的先进管理技术(也说明ERP在与时俱进,不会过时),它的计划管理功能相当强大,它的高效运行,可为企业带来高的管理效益。实现由订单、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采购、库存、车间、成本的MRP管理大闭环是ERP成功的主要标志,但是它却是最难实现的目标;因为它涉及销售、计划、生产、车间、库存、采购、财务、设计、工艺等多部门、多系统、多流程、全方位的实施应用;由于它的系统关联性,它目标的实现是要建立在各相关子系统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因此MRP大闭环必将是后期才能见效的目标;也可以说它是ERP的‘死穴’,此‘经络’不通,项目不死也成‘植物人’。

‘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十二分数据’,要取得项目成功,就要解决ERP失效率高、实施周期长的行业通病,探索正确的实施策略,实现MRP大闭环,就成为软件供应商、咨询公司和用户的重大课题。从产品角度,需要增强原有软件MRP平衡和计划排产功能,早期MRP平衡的效率低,需要几个小时,只能定周期运行,随着硬件提速和算法的改进,目前已是几十分钟的水平,已有大的提高,但是对于推行JIT、零库存管理来说,还需要提供更快的平衡算法,达到多物料分钟级、单物料秒级,按照专用件、通用件、外购件、低值易耗品,分别提供不同的平衡策略,以满足灵活、随机、实时的MRP平衡,支持按需、实时采购的需要。对于产品结构复杂、单件小批量、产品生产周期在几个月以上的企业,对零件、工序、备料计划,应该提供基于静、动态提前期的,可按产品完工期倒排、零件开工期顺排和压缩周期重排的网络计划排产功能,对于大批量、流水线和流程型企业,则应该提供基于有限能力排产的APS功能,以全面进行计划模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动态计划调度。

笔者曾经接触过在某工厂长期从事生产管理的高层管理者,该企业曾经是早期MRP有名的获奖样板用户,因硬件淘汰,原系统已经停用,他在重新规划信息化时,说了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话:‘我们要搞MIS,不搞ERP’;人们不禁要问:一个MRP用了十多年曾经是成功的样板用户,说出了失败的话语,ERP软件怎么啦?是MRP的管理思想过时了吗?不是,他所提的功能需求依然没有超范围,只是原来软件覆盖面小,上ERP未能使日常生产管理计算机化,而一般MIS系统是能够做到的。要知道,手工计划管理是建立在许多台帐、报表上的,参照财务软件经验,‘甩帐’也可以作为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标志,从用户的角度,如果上了ERP系统,他的多数计划、调度、统计日常管理工作,仍然要依靠原有的手工帐表,那么这个系统还有多少使用价值呢?在最终用户获得ERP不如MIS这样的口碑,我们应该很好反省软件的开发思路。MRP集中计划管理的功能是强大的,借助它可使企业管理容易实现由科层制向扁平化、网络化管理的改变,但它的运行依赖于大量准确规范的数据(BOM、工艺数据)和较好的管理基础,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因为涉及多个管理环节,这些条件国内企业难以短期做到,而一些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运行过分依赖MRP生成的计划,数据准备、流程重组便是系统运行的瓶颈,只要计划流程不通,其他效果不见,这种‘中看不中用’的系统,挫伤了实施的积极性,拖长了实施周期引起项目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联想到对项目失败原因的分析,供应商常把数据、重组的责任扣在用户的头上,而用户面对‘同样软件,别人成功你失败,水平太差’的指责,只好乖乖地奉上‘学费’,独吞‘找死’的苦果(能够获得赔偿的精明用户是少数)。这是个不全面、不公平的分析,要知道,企业正因为管理水平低,才产生大量的ERP需求,既然软件是管理模式的载体,难道不应该‘追究’一下软件提供的管理模式的‘易用、适用’责任吗?笔者认为:要成功实现计划大闭环,必须采取降低实施门槛,提供多路(自动计划、手工计划、作业统计)切入点,并在实施中逐步实现重组的灵活方法,以实现不同管理水平企业的快速实施应用,这是软件改进的重点,是一种成功的策略。为了做到全面覆盖全部零件、工序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我们不能沉醉于做只适合理想化计划、曲高而寡、阳春白雪式的软件,还需增强‘适合国情’的功能,按‘甩帐’需求,把下里巴人从事的大量手工管理工作计算机化(当然不是翻版),达到计算机管理覆盖面100%的目标,以满足全厂产品、辅助生产全面快速开展计算机管理的需要,这是第一个里程碑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也可以作为衡量软件‘易用’是否‘适合国情’的主要标志。

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是ERP成功的保证

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应用主要体现在应收与销售、应付与采购、机制凭证、成本核算与车间统计仓库发料、定额(计划)成本与产品数据上。财务的事后核算,许多数据都来自其它系统,特别是成本管理,其它业务数据还需要手工录入,成了成本系统实施的瓶颈,是财务系统的最大软肋。笔者在八十年代对全厂18个仓库1万5千种物资实现的库存管理系统(网络版),把材料成本核算与仓库管理紧密集成,作到任何数据不重复录入,动态信息充分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取得了好的综合效益;财务成本人员也成为该系统有力的推动者,是该系统长期成功运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把BOM的应用扩展到设计、工艺部门,产品的设计、定额成本就能方便的计算,这样能在决定产品成本水平的设计阶段就能应用价值工程,对产品成本进行测算、分析、控制,这是一般软件无法做到的。

按照CIM哲理,开发企业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普遍遇到令人头痛的‘信息孤岛’问题,本来企业的产、供、销、财、技是有机的整体,因为管理与技术信息化的分离,现在被人为的分割为CAD/CAPP/PDM/ERP/SCM/CRM等系统,其中最突出的是产品数据(BOM、工艺数据)管理问题。本来应该共享的一个数据,现在要重复储存在相互独立的多个(4~5个以上)数据库表中,‘制造’了许多‘孤岛’,通常只能采用接口转换、重复录入的使用方法,而一般的CAD/CAPP/PDM软件是在无编码、无计量单位状态下运行的,到ERP使用时,还需人工补充、校核编码,其维护这些数据的动态正确性的难度可想而知;一些ERP项目长期不能获得足够的、正确的产品数据,也是造成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现有企业信息化系列产品架构的大缺陷,其‘祸首’正像‘千年虫’那样是IT人员(当然也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当看到一些化了几百万实现了‘甩图板’的企业,还在用WORD建立明细表(甚至还用手工制表),而在CAPP、ERP还需手工输入大量的产品数据时,面对忠诚的广大用户,忠诚于企业信息化事业的软件公司,难道没有‘愧对江东父老’的责任吗?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开发基于现代集成制造(CIM)哲理的覆盖技术、管理资源的大集成系统,已得到更多的共识,也有按此理念推出的CPC/PDMII/PLM等产品。笔者认为:要消除‘孤岛’,在大集成系统中,可以在数据库层面上,建立统一的数据结构,所有结构性数据共用一套库表,从CAD开始,全过程、全方位采用统一的编码系统,达到数据真正高度共享的效果,这是一个技术上可行的方案,笔者六年前做了ERP与CAPP集成的成功尝试。这当然要作大的投入,对原有系列产品进行升级、整合、改造,作为过渡措施,可以逐步减少数据库表,改进接口程序,首先实现应用大集成,然后再做到产品大集成。艾克斯特公司的CAD/CAPP/PDM/ERP自主系列产品已经进行整合开发,实现了无缝连接的应用大集成。国家今年已启动‘新一代ERP’课题研究,希望能借助行业的力量,在集成产品应用架构上取得新的突破。那些要争做‘航母’的公司,要引领ERP‘新概念’的公司,是否也来‘炒作’一下‘集成大产品’的理念,把视觉聚焦到改进产品、快速实施、实现100%成功率上,首先推出现阶段有普遍需求的能把企业内部资源大集成的‘旗舰’产品,在ERP春天的百花园里,绽放出鲜艳的奇芭,以成功的累累硕果奉献给企业信息化工程。


面向软件企业的ERP << 上一篇
2023-05-22 10:05
ERP边界
2023-05-22 10:05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