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零代码搭建

写给工程项目管理者:你可能早已进入信息化误区

网友投稿  ·  2023-04-21 08:04  ·  所有内容  ·  阅读 658


从一个地铁工程项目,用了20套IT系统说起:

在一次的行业信息化交流活动中,一个大型央企的负责人提及了一种现象——

从一个地铁工程项目,用了20套IT系统说起:

在一次的行业信息化交流活动中,一个大型央企的负责人提及了一种现象——

他们有一个深圳的地铁工程项目,在现场调研的过程中,基层人员埋怨日常工作需要上报20套完全不同的系统。

其中包括央企总部、工程局、工程公司的10余套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系统,也有建设方地铁公司的几套系统,还有监管方住建局、环境局、交通局的相关系统,除了这类线上系统以外,还有很多内部管理需要再使用excel方式作为报表管理。

项目部不得已花一定费用雇佣了3个资料员,专门负责这类系统的上报与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说到这时,这个企业的信息化负责人感叹了一句:

“目前的信息化给工程建设带来的价值已经谈不上了,大部分对于项目一线其实是增加了负担。”

这样采集上来的数据,怎么能足够支撑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呢?

这并不是近两年才发生的情况,追溯到10年前,国内的工程施工企业是在2010年至2012年开始大规模进行IT系统建设,在当时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施工总承包资质里面的信息化标准要求。

首当其冲的就是PM(项目管理)系统,施工企业尝试利用PM系统管理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要素。

当时,大家核心的建设理念,还是把国内的工程项目当作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业务,然后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建设系统,但这为后面整个行业信息化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现在来看,可以下一个结论:

大多数企业在当时建设的PM系统成果都是不理想的。

整个行业在经历了不少蹉跎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归根结底是:一个转变+两个不满足

对建筑业做一轮分析,可以看到整个大环境如何影响到微观的工程项目:

2020年建筑业“PEST”宏观分析

市场竞争与作业效率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管理者逐渐寻求降本增效。信息化的出发点开始从“申报资质”等外因,转变成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因。

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行业整体的人员水平落后,对信息化的适用性与易用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行业信息化的三个“症结点”

【一个转变】——目标转变:对外转为对内

客观来说,目前工程建设企业大多数信息化项目,仍以外因作为出发点,包括满足资质申报要求、上级单位考核要求、客户方与政府参观展示等。

利用信息化能力展示企业自身实力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内部应用情况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大多数对外展示的成果最后都会成立“空中楼阁”。

“对外”的信息化项目,随着人们看的越来越多,热度也逐渐退潮。

如何利用信息化与数字化真正地保证工程进度加速、质量提升、安全落实、成本可控等方面的优化改变,才是如今核心的目标。

【两个不满足】——不满足适用性

因为工程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是围绕着项目管理来进行的,所以不同的工程需要的管理方式与细粒度都不一致。

例如,在2020年杭州亚运会前,一个20亿规模的市政项目,工期也可能只有2年。如果还拿完整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无论任何资源投入,都无法让工程可以保证质量地如期竣工。

除了工期要求以外,不同的工程类型、客户方、客户方对接人、项目经理的管理方法也都需要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统一而固定的应用系统绝对无法满足需求。

从2008年开始,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房屋建设的大潮;一带一路的号召下,海外工程的承接也成了主力方向;2020年新基建的风口下,国内数万家工程建设企业又将转向新的赛道。

所以,无论是从不同的工程项目角度出发,还是从业务发展变动角度出发,不满足适用性都是大多数PM系统失败的原因。

【两个不满足】——不满足易用性

不可否认,建筑业的作业模式与人员素质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有一个怪象,博士生设计系统、本科生管理项目、现场使用者可能高中学历都不到。所以,一个相对完善且复杂的系统,对于工程现场的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变得“不可亲近”。

行业人员流动性也是对系统上手难度的一个挑战,复杂的系统可能由项目施工员几个月逐渐学会后,立马调动岗位或者离职,岗位上新来的人又将学习几个月。

易用性不够的话,任何信息化系统都将失去生命力。

转机

在2019和2020两年间,国内的企业服务软件行业,一个词逐渐火热了起来——零代码开发平台。

零代码开发平台的概念不难理解,即面向企业的业务管理需求,不用代码后台开发的形式,而是采用零代码可快速迭代的形式开发。

透过技术的噱头,去看技术背后的起因,无非两点:

国内企业管理与业务变化越来越快;

有代码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仍然匮乏。

而表现这两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工程建设行业。

对于目前工程管理最受制约的点就是“人”的问题:

首先,工程建设企业的IT编制严重不足,一个千亿规模的建筑企业IT人员编制不超过20人甚至更少,这在国内是很常见的事;

其次,工程建设信息化的怪圈就是“懂业务的人不懂IT,懂IT的不懂业务”,两方面都精通的人都屈指可数;

最后,建筑企业的信息化严重依赖第三方厂商,可能大多数业务系统设计都是企业的“外人”,他们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设出的成果对于企业并不是量体裁衣的。

而在最近几年,逐渐有一些行业内的远见者,已经将零代码开发平台应用到了工程建设行业:

中交一公局四公司:

对于工程一线现场管理,没有完全按照统一的业务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建设,而是利用“简道云”零代码工具给予每个项目足够的自主性,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诉求,对业务非常熟悉的人员按照自身的经验利用零代码工具完成了进度、安全、质量、物资、设备等项目要素的信息化管理。

中交一公局四公司项目层信息化建设架构图
河南国基建设集团:

对于河南国基来说,摒弃掉应用了许多年的“传统项目管理系统”是需要一定魄力的。但是面对市场外部对于民营企业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求变。以零代码开发平台作为核心工具能力,开发出了复合自身业务特性的“国基智慧云”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过程中的业务系统改善。

“国基智慧云”工作台首页
“国基智慧云”应用亮点

……

基于上述两个远见者在行业内的突破性应用,能真正能满足工程建设行业适用性、易用性要求,且目标是降本增效的信息化建设,出现在了行业核心的业务执行单元——项目层。

新模式

“赋予工程项目层的三类能力”

其实“授人以渔”的道理行业从业者都清楚,但是受限于传统系统的开发模式与IT技术人才匮乏,往往一个大型工程建设集团,信息化的人才都聚集在总部层,很难逐层赋能下级公司与工程项目现场。

而借助于零代码应用搭建平台,可以把IT系统搭建的能力最大化地传递到一线基层,形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

让企业可以落实这种新模式,首先要建立三类能力的传递,其次要搭建好赋能载体,最后要保证应用的核心理念与提升自身企业效率的初衷契合。

【三类能力】:

对于业务人员想要构建起可支持工作的应用,其实归纳起来总共分为三类能力,如下:

对于业务人员应该赋予的三类能力

一是从业务与管理角度的知识能力,一般企业内由于工作年限与个人经验的原因,知识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对于企业整体收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将企业内各类优秀知识共享化。

例如: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一类项目的进度分解,准确评估该工程各分部、分项的工作时间、工程用量,合理的安排计划,利用已有经验形成进度WBS分解标准库,一个新的项目经理或者项目总工,可以参照WBS分解标准库,对于自身项目拆解,安排计划。

再例如:

在工程安全、质量检查的工作中,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就知道该检查项目的哪些部位,每个部位应该做哪些检查项,将经验总结建立检查项标准库(考虑到不同工程类型所需的检查项并不一致,房建、市政、公路、铁路等都可以建立相应标准库),之后项目上的安全员、质量员参照标准库,再做检查就不再无从下手了。

二是信息与数据关联角度的逻辑能力,传统的IT建设者,设计系统的核心能力就是此项。

例如:

一个工序在进度管理模块,就可以标注出是隐蔽工程,而隐蔽工程在质量、安全管理模块又是重点检查项。基于系统设计的逻辑能力,就需要设计者将两个模块进行关联,进度计划标注出隐蔽工程后,自动将信息推送给质量、安全负责人,进行重点检查。

而实际在项目现场设计应用的过程,面对不同情况,项目现场业务人员可以设计最贴合实际的管理应用。

三是借助零代码开发平台的工具能力,相对于有代码化、低代码化开发,零代码开发平台的门槛就会更低,普适度就越强。能应用在项目现场的工具基础三项要素分别是,表单流程、报表分析、文档知识,具体应用点如下:

工具基础的三项要素

而对于业务人员来说,只要将此三项要素,如同“搭积木”一样进行应用搭建,就可以组合而成无限可能性的业务应用。

……

这三类能力其实一直都是企业的支撑项,只不过是知识能力存储在有经验的业务人员的脑子里,逻辑能力分散在所有管理者的制度上,工具能力限制在IT部门与第三方厂商的手里。

对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三类能力,放在一个载体上面,这就是企业的业务自驱能力平台。

【赋能载体】:

如何构建企业的业务自驱能力平台,参照先驱者的经验,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其中包括知识标准、管理逻辑、工具培训、自助迭代、经验共享五个步骤。

赋能载体的五个步骤

1.知识标准: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工作,是把企业内和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各项要素,例如进度、物资、设备、劳务、质量、技术、安全等,存在标准文档或者个人经验统一,基于统一的各项业务标准,导入到能力平台上,分享给各个项目的相关人员,当然,知识标准是随着业务动态变化的,需要逐渐补充优化。

2.管理逻辑:此过程以往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经验,所以在进行管理逻辑梳理时,要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智慧,形成可落实在工具层面的管理办法。此时,要注重纵向管理的数据贯通,以及横向配合的信息联动。

3.工具培训:此项前提必须是工具的易用性,如果工具虽然功能强大,但是不易上手,这在工程建设行业是难以推广的。以目前行业现状来说,低代码的平台普及难度仍然很大,可能只有零代码的工具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企业要组织起自身的工具培训团队以及课程,以用户思维出发,建立良好的培训模式,养成企业内的工具氛围,平台就会逐渐推广起来。

4.自主迭代:各部门与项目部的业务人员建设好的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应用进行“版本维护”。只要保持迭代的周期与业务变化的周期相符,这类应用永远都是与相应的业务管理模式贴合的。

5.经验共享:不只是要通过能力平台进行对各级人员的能力提升,也要基于无论是知识能力、逻辑能力、工具能力优秀的应用实践者,形成企业内部的应用标杆。应用标杆将自身实践三类能力的优秀经验,进行一定共享,产生整个能力平台的反馈机制与企业自身能力的进化闭环。

……

五个通用步骤的实施后,其实并不能完全保证业务自驱能力平台的成功,其中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核心理念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契合。

【核心理念】:

在工程建设行业,能力平台应该保证四个方面的核心理念,而且要基于核心理念可以延伸出和传统项目管理系统的差异点。

业务自驱能力平台的核心理念与差异点

“轻”

技术架构要依托于云计算,这是从两方面角度去考量的,一是落地时间,从传统项目管理软件的以年的开发周期,缩短至以周为开发周期;二是从投入成本角度,无论是平台的成本,还是后期运维的成本云计算都要远低于传统的项目管理软件。

“简”

零代码开发模式,无论是用户或者是管理员,对IT技术的要求基本为零;只要有结构化思维,就可以利用能力平台搭建适合自身项目的应用系统,而且系统随着业务改动,也只需要各项目自身管理人员维护即可。

“通”

虽然能力平台的搭建保证了工程项目的个性化与自主性,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需要基于工程项目产生的数据进行留存、治理、分析的,所以数据可提取并存储到企业内的数据资产中是必须的。而且,“通”可以更拓一步,不仅限于企业内部,可以连接与工程相关的上下游数据。

“移”

对于工程建设的作业模式,移动化是为了让施工员、劳工最大限度的方便应用,起码要保证90%以上的应用内容都是为移动端服务的,只有少部分管理员功能在个人电脑上。

……

基于四点核心理念,可以总结出一些能力平台与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的区别:

传统项目管理被基层人员比较诟病的一点,就是操作的复杂性,在处理完一天工程项目现场的工作后,要在电脑端一条一条录入工作数据,此时业务应用与业务工作是脱离的,而“简”与“移”可以保证,能力平台搭建的应用是与日常工作融合在一起的,每完成一道作业工序拿起手机就可以进行记录。

另外一点不同就是传统系统的闭塞性,在实际工程项目现场,项目管理方大部分信息交流是和上游供应商和分包商,以及下游业主方进行的,大量供应商和分包商提过来的结算与报量信息,还需要业务管理者再录入传统系统一次,从“通”的核心理念出发,能力平台可以开放外部人员的使用权限,只要与供应商和分包商协商好,业务人员就可以自主搭建起分供结算应用,减少了业务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量。

以往大型工程建设企业,为了推广使用系统,最多采取的办法是“流程卡控”,如果基层业务人员不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使用,企业就会阻塞基层业务人员的动作,例如像不批准付款、不批准使用印章等,这种办法短期内是很奏效的,但是有时基层的业务情况瞬息万变,如果还是按照流程的死板可能就会对企业造成了损失,而且“卡控式”的推广会大幅度增加基层对信息化系统的厌恶程度,以“轻”和“简”的核心理念为出发点,能力平台是各层级相对自愿且自发的使用为主,这样能保证使用者的积极性,以及检验平台自身的价值,如果能力平台对管理人员自身业务产生帮助,他肯定会持续自发的使用。

……

从与传统系统的差异点开始改善,使三类能力提升,真正地实现企业管理的降本增效与人员的能力提升。

改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对于大部分经历过行业信息化的从业者,其实都相对了解整个行业发展信息化的掣肘点,但是能进行新的尝试的人却不多。

如果不围绕知识能力、逻辑能力、工具能力建立业务人员的能力平台,一个工程出现“20个系统”上报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而每一个工程项目就被这样拖低了人效。

在行业市场逐渐萎缩的情况下,提升人效会是工程建设企业的主旋律,其中的变革肯定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阵痛,但是如果不能忍受阵痛去创新求变的话,企业终将会被淹没在漫漫红海的竞争中。

而做出改变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本文为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原创文章。

注:文章中案例均来自:「简道云官网」强大易用的应用搭建工具


内测4个多月!业务流程分析(BPA)正式上线,直接解决5大流程难题 << 上一篇
2023-04-21 08:04
全网最完整的进销存管理模板——专门解决5大常见难题
2023-04-21 08:04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