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年会征文5:ERP“十一五”行业化发展方向探讨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提出的“基于先进管理模式并适合中国国情的ERP”、“新一代ERP”等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ERP怎样发展,怎样创新,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1、 行业信息化提上日程 有关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推动产业链和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一个新的契机和切入点。通过行业信息化,缩短企业和信息化工业手段的距离;通过行业信息化,进一步凝练行业信息化的专业化工具、软件和行业能力的提升。
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一定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基于行业经验,按照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成功,带动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ERP一直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开发适合制造业行业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ERP产品成为许多行业“十一五”规划中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也是推进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措施。因此,笔者一直呼吁, ERP这一通用软件系统在逐渐成熟、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产品化的同时,应该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丰富产品的行业版本。行业化是未来五年ERP深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最近,国内各家ERP主导厂商先后提出了新的理念,纷纷推出相关技术和产品,如标准化、个性化;如平台化、构件化。虽然提出问题的视角不同,关注的侧重点各异,但我认为出发点还是一致的,就是认识到各行各业用户企业的深化需求,并且努力去满足这些需求,将有力推动行业信息化和行业管理创新。 2、存在行业化ERP的深化需求 与一些棉纺织厂和印染厂的CIO交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谈的最多的问题是:接触的ERP软件,都满足不了企业生产制造管理和控制方面的需求,需要进行二次开发,风险难以估计,因此颇为困惑。
首先,软件产品的存在依赖于需求和市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行业细分特点日益明显,用户需求走向深入。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更要求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现代化管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恰恰这方面的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同样是制造业,机械、电子、医药、冶金、化工、纺织、汽车等等对ERP软件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为汽车行业,总装厂、零部件厂、毛坯厂对软件功能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同为纺织行业,棉纺织厂、印染厂、针织厂和服装厂之间差异也很大。
另一方面,ERP的核心说到底还是MRP,这样的管理软件需要行业定位,仅仅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工业两类,还有间歇式生产,流水式生产,连续流程生产等等是不够的,不能满足不同工业领域、不同产品生产的特殊要求。一个大而通用的软件系统满足多种行业的用户需求是不现实的,也非MRP的初衷。
和大而全的通用系统相比,行业化ERP的行业针对性更强,系统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了目标行业的管理需求和管理特点,在功能模块设置上功能冗余显著降低,在系统架构上可针对目标行业进行优化。但由于是按特定行业、特定工业领域设计,具有贴切、细致、准确的管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复杂性,具有开发周期较短、升级换代快的特点,因而也更有利于系统实施。 3、ERP行业化是国内厂商的出路 ERP这样面向制造业企业、面向生产过程的软件应该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行业化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ERP总体市场日益扩大,用户行业化特色就更加明显,势必走向行业市场细分;管理软件从通用走向专用,和当初由专用走向通用一样,是发展的必然。而随着国内产品成熟度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特征趋势只能更加突出,这是符合管理软件总体发展趋式的。我国制造业市场的规模给瞄准行业化的厂商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在当前行业市场品牌集中度不高的状况下,今后两到三年,率先 拥有行业适用的软件产品,其竞争优势将迅速凸现,必将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国外厂商的行业化推广战略很成功,但在中国很多行业还没有介入,留有较大的空间;一些国内厂商已经开始了行业化工作,是富有远见的举措。通过缜密论证,选择有市场前景的行业,必将得到各方面的回报。
这些行业化产品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行业地位,不仅有利于企业选择,有利于市场推广,更能强化厂商在细分市场的优势,合理划分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同时,发挥国内厂商熟悉国情、熟悉行业的优势,可以在特定的行业领域率先超越国际知名厂商,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 4、产品化是实现行业化的前提 企业除了关注ERP满足个性化需求之外,还注重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应用、行业经验的借鉴和优化,这需要一个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软件的产品化就是软件不断发展、完善和技术成熟的过程。这正是企业要引进产品化ERP而不是自行开发ERP的根本原因。
行业化软件也是这样,并不是专为某一行业开发的管理软件就是行业化软件。行业化软件首先必须是一个产品,是一个符合科学标准的、成熟的、面向特定行业的、并通过不断升版升级而逐步完善的专业化产品,而不只是一个原型,更不是为个别项目定制开发。软件产品化意味着组成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是可复用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搭配之后,可以满足同行业的不同类型用户提出的应用需求。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可以在多个用户投入实际应用,而不必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上的修改。这是软件厂商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目前许多专业化ERP厂商的软件往往是作为项目定制开发,以单子为导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始终没有形成行业化产品。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明确行业定位,只着眼于眼前的项目订单,没有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其次是缺乏高水平的软件系统设计,没有一个科学的软件总体架构。另外,自身的软件开发管理模式不成熟,只忙于应付用户的定制需求,对软件的设计、版本、质量、文档缺乏科学的控制,软件始终只是一个原型,即使换一个同行业用户,也还要做大量定制开发。这是目前ERP行业应用面难以扩大,应用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制约。 5、行业化ERP的若干应用特征 从ERP的行业应用推广的角度,行业化产品不仅是所谓的行业解决方案,还要根据细分领域的具体需求对产品进一步细分,单独开发设置功能模块,形成针对性、适用性更强的产品。行业化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应用特征:
5.1 包括生产制造管理的主要内容 ERP系统中,财务、供应、销售、库存管理等有很大程度的共性,涉及行业特点的主要是生产制造有关的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和控制,即在拥有准确的数据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计划,正确地执行计划,利用反馈信息解决执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共同点,也是企业对ERP的基本要求。但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和类型、制造方式不同,产品种类、计划模式、业务流程还在不断变化,其特点必须在行业化部分中表现出来。
5.2 形成影响广泛的行业用户群 在细分行业的用户数起码在十个以上,且包括行业中有影响的企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归纳、集中不同用户的需求,具备产品化的条件。软件系统也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应用,功能才能全面,质量才能稳定,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提出的绝大多数需求。
5.3 二次开发量限制在很小比例 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仍然存在个性化需求。作为行业化的补充,用户化的二次开发难以避免,但要控制在很小比例,不高于百分之十。内容也限于外围的非核心业务,不涉及软件系统的架构。因为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容易破坏原有软件的封装,不能利用固有功能,很难与原有系统保持透明接口;二次开发部分技术成熟度低,在运行中极易出现问题,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一般ERP厂商对二次开发部分不予升版升级的支持等等。 6、实现行业化的有效措施 6.1 平台化是技术支撑 开发行业化ERP,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满足个别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到满足目标行业的行业化需求。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和技术,不仅耗时费力,其质量也很难保证。因此,关键是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
参加国家863“新一代ERP”课题的ERP厂商,在平台化、构件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要解决ERP系统日益增加的复杂度和快速开发快速实施之间的矛盾,解决核心通用系统与定制开发之间的矛盾,平台化是重要途径,是对日益深化的行业应用的技术支撑。一个兼容、灵活、可扩展、性能高的平台,使个性化、行业化软件的快速开发、快速实施、快速应用成为可能。
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设计技术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基本条件,如近来成为热点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SOA和其它架构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SOA可以提供企业对变更快速和有效地进行响应。基于SOA架构的平台化软件成为软件核心技术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6.2 形成行业应用优势 开发软件行业版本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可观的。这决不仅仅是按客户需求定制,不是个案项目,需要行业经验的积累和优化,需要抽取出行业特征,将用户的特别需求映射到系统中。因此,必须通过企业的成功应用,积累丰富的案例,逐步形成行业应用优势,而不是仅仅提出若干行业解决方案所能一蹴而就的。
ERP厂商搞行业化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对特定行业及行业群的行业化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持续地对行业化ERP产品的完善能力。对行业知识的有效管理,有行业背景的咨询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行业典型案例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6.3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目前国内ERP行业化市场上,一类是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化厂商,通过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和熟悉,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但开发能力较弱,产品化水平较低,只有通过行业细分或向类似行业进行渗透,实现业务的扩展;另一类是提供通用解决方案的主导厂商,有产品线、开发力量、销售渠道等优势,为了提高产品的行业针对性,通过对原有通用ERP产品的裁剪和添加行业化模块的方式提供行业化解决方案及软件产品。他们有各自熟悉的领域,但是要涉足新的行业,却缺少专业的咨询实施人员,更缺乏有关的行业专家,这对目标行业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的实施效果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与专业化厂商、中介组织、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是明智的选择。双方不仅是市场宣传层面的伙伴关系,而是有实质内容的技术合作,切实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行业化产品。
将ERP应用在“十一五”期间推向深入,有赖于方方面面脚踏实地的共同协作。(E-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