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零代码搭建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网友投稿  ·  2023-05-25 07:05  ·  所有内容  ·  阅读 635


【 信息化】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在未来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作出灵活快速响应,有效地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当今企业不容忽视的使命。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士 (T.peters)用“无结构时代”来形容未来的竞争态势,而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创造自己多轨道思维,积累变换跑道能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信息化】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在未来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作出灵活快速响应,有效地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当今企业不容忽视的使命。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士 (T.peters)用“无结构时代”来形容未来的竞争态势,而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创造自己多轨道思维,积累变换跑道能量的人。企业需要通过改革和过程重组来调整素质,灵捷应变。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哲理与实践两个方面,体现各类制造业迈向知识经济时代,顺应管理革命发展趋势的应用软件,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一) ERP的概念    ERP最初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它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成本控制、经营风险与投资、决策支持、实验室 / 配方、人力资源等有效地进行管理,从管理范围和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1.1ERP的定义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是由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90年代初,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用一系列功能标准来界定ERP,其定义如下:    ·  超越了MRPⅡ的范围和集成功能;    ·  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    ·  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    ·  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    ERP的发展基于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就,其核心仍旧是MRPⅡ。这表现在ERP的基本构架和基本逻辑与MRPⅡ比较并无本质上的改变。首先,它不是面向非制造业的,其功能均是以制造过程为中心;其次,ERP的核心仍是MRPⅡ,它体现了制造业的通用模式。所以,ERP并不是对MRPⅡ的否定。    从MRP(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到MRPⅡ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系统观念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延伸:一是资源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大;二是企业计划闭环的形成。它在发展的同时没有摆脱两个局限,即资源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和决策的结构化的倾向明显。而ERP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这些局限。从计划的范围来讲,首先,ERP的计划已经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把供需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看作是受控对象被集成进来;其次,ERP将时间作为一项关键的资源来考虑,使企业在传统的功能方面向实时化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再有,DSS(Design Support System)被看作是ERP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使ERP能够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由此看来,ERP的诞生可以看成是管理技术的一大进步。

§1.2 ERP的管理思想    1.2.1供需链管理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 以集成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著称的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从1997年起,将生产与库存管理资格(CPIM)考试增加了供需链管理的内容,并在七个主题中列为第一(其余依次为:库存管理,JIT,主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控制,系统与技术),说明其重要性。供需链管理的考试内容有四个方面:    1. 经营范围的概念:供需链的要素、运作环境、财务基础、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M);MRPⅡ、JIT及TQM之间的关系。    2. 需求计划:市场驱动、客户期望与价值的定义、客户关系、需求管理。    3. 需求与供应的转换:设计、能力管理、计划、执行与控制、业绩评价。    4. 供应:库存、采购、物资分销配送系统。    从以上考试内容可以看出供需链管理思想的重点,它兼顾“供”与“需”两方面的环境。在供需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

供需链的扩充 随着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再一次改变了生产、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工业经济也由主要是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近年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制造业占 GN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从鼎盛时期的30%~5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即使从制造业本身来看,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特别是当企业面临全球化的大市场竞争环境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都成为佼佼者,如果所有业务完全由企业自己来承担,那么它必然要面对所有相关领域的竞争对手。因此,只有联合该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业务关系紧密、经济利益相连的供需链,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鉴于此,供需链的概念就由狭义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扩展为广义的行业供需链,这种供需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的供需链所构成的网络。这样,ERP的管理范围亦相应地由企业的内部拓展到整个行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配送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者,即整个行业供需链的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威廉.哈拉尔在其《无限的资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在21世纪企业单靠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进行经营是不够的,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他说:企业协作是当代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它使知识和构想得到更大范围的交换和共享,信息和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合理利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商业活动的效率。

在这种供需链的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需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ERP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需链的计划中,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需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例如,在供需链统一的ERP计划下,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使所有上游企业的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到达下游企业,这样既加快了供需链上的物流速度,又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还可及时地获得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使整个供需链能紧跟市场的变化。通过这种供需链ERP管理的优化作用,达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在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演变为这种供需链之间的竞争。

其次,在市场、加工、组装环节与流通环节之间,建立协调相关业务的动态企业联盟(又称虚拟公司)。它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等任务而由多个企业相互联合所形成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它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网络,以便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这不仅使每个企业保持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也扩大了其资源利用的范围,使单个企业可以享用联盟中其他企业的资源。例如,配送环节是连接生产制造与流通领域的桥梁,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以它为核心可使这二者的供需连接更为紧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加速产品流通,往往是以一个配送中心为核心,上与生产加工领域相连,下与批发商、零售商、连锁超市相接,建立一个企业联盟,把它们全部纳入自己的供需链进行管理,从而最有效地规划和调用整体资源,以此实现其业务跨行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经营,对大市场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响应。在它的作用下,供需链上的产品可实现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地送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快速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链增值,并基本上实现了零库存管理。我国也已开始将这一相关技术列入了国家863/CIMS主题科技项目。

1.2.2 知识链管理    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ERP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将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其管理之中,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当今国际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信息管理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故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申。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一个企业的知识链通常包括知识的识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分解、知识的储存、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以及知识产生价值的评价等环节,在这个知识链上,形成了一条知识流,其整个知识链如图1所示:

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6个内容:①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②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③知识管理的方法: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④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⑤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⑥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总之,知识管理的具体方式就是将各部门和各人的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汇总成电子文件放在公用的网上,形成一个知识库,随时可供取阅。该知识库要有一套系统来支持和服务,以及一些基本的安全措施和网络权限控制功能。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阅读公报和查找历史事件,并且在需要交流时彼此在虚拟的广告板上相会。例如在售后维护过程中,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往往维护手册滞后于产品的更新。为此,企业可以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将每一个维护工程师的经验、技术、诀窍和与客户交往的技巧等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库,由大家来共享。


ERP对中间件的新需求 << 上一篇
2023-05-25 07:05
全球化带来的ERP烦恼
2023-05-25 07:05
下一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