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浅析
一、推动ERP发展的因素
推动ERP技术与应用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支撑这种发展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需求”和“技术”两大关键因素:
图 1 推动ERP发展的主要因素
ERP实施的主体――企业的需求永远是ERP技术发展的主动力,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ERP提出了新的需求,具体表现在: 1. 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与产业链之间合作经营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ERP能支持异地企业运营、异种语言操作和异种货币交易; 2. 企业过程重组及协作方式的变化使得ERP能支持基于全球范围的可重构过程的供应链及供应网络结构; 3. 企业需要应对新生产与经营方式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使得ERP也越来越灵活的适应多种生产制造方式的管理模式; 4. 由于行业特性越来越明显,因此ERP的行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5. 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ERP的柔性越来越高以适应企业的动态变化; 6. 企业的低成本策略使得ERP可以按需配置、大大缩短实施周期。 IT技术的发展是推动ERP发展的另一驱动力,毕竟ERP应用是以“技术导向”为推动的应用技术,具体表现在,计算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会为ERP提供越来越灵活与强大功能的软硬件平台,多层分布式结构、面向对象技术、中间件技术与Internet的发展会使ERP的功能与性能迅速提高。 ERP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大刺激着ERP软件业的快速发展,未来ERP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
二、ERP技术及应用发展趋势
趋势一:SOA架构的引入,使ERP全面升级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架构)的概念是由Gartner公司给出的,Gartner对SOA的定义为“客户端/服务器的软件设计方法,一项应用由软件服务和软件服务使用者组成……SOA与大多数通用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着重强调软件组件的松散耦合,并使用独立的标准接口。其核心是: ◆ SOA是一种软件架构思想,并不是一种产品。 ◆ SOA的重点是面向服务,此服务包括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每一个业务细节,比如企业中财务应收发票的处理就是一个服务。SOA的思想是把这些服务从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出来——组件化封装,然后通过标准的接口使不同的服务之间相互调用。 SOA是一种软件架构思想,通过使企业中一个个细化的服务标准化,来达到企业的IT系统跟随企业的动态变化的目的。
1. 以往软件架构的缺点: 目前,以往的软件架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 软件的复杂度在不断加深。随着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平台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网络的飞速蔓延,如何把这些不同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也就是实现EAI(企业应用集成),更是令许多企业的IT人员不堪重负。到目前为止,传统的编程技术所形成的软件系统都是刚性的。也就是说,一旦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行,就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在使用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改变。在业务流程中,软件系统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各功能模块按照确定的顺序执行。如果数据结构或者业务逻辑发生改变,就必须对所有相关的软件模块、数据源和消息逐个进行修改。 ◆ 成本的不断上升。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IT需求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的,需求一变,就要求IT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以往的软件架构下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是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这样使企业要么对原系统做出修改,要么更换软件,这时企业在IT上不得不重复投资。而且企业在购买软件系统时,由于在以往的软件架构下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是紧密耦合型的,企业必须购买一个整体系统,那么企业将无法对企业无用的功能从系统中剔除出来,所以企业必须付出高于企业需求的费用。
2. SOA的优势 而通过SOA思想的引入,使得ERP软件可以做到: 1) 支持异构集成 所谓异构环境,包括四个层次,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如果一套硬件、一套操作系统、一套数据库、一套应用软件能够面面俱到的解决集团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那是再好不过了。但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更普遍的是,不同的应用往往选择不同的平台和应用系统,以便充分发挥各个厂商的特长。支持SOA的ERP系统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伸缩空间,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2) 降低企业的IT成本 以往多数企业在建设企业的ERP系统时是从项目的角度出发的,比如ERP项目、CRM项目等,事后当企业的IT系统越来越多的时候,才会考虑系统的集成问题,但这时候往往集成的难度就很大了。而SOA要求企业在建设IT系统之初就要考虑这些问题,也就是要考虑服务之间的接口问题。这样就会使企业的IT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SOA将改变以往的软件购买模式。目前,多数企业在购买软件时往往是成熟性软件,需一个模块或一个系统的购买,企业在购买时往往无法将那些企业不需要的功能剔除出去,这样,企业就不得不为此多付出资金、培训成本等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而支持SOA的集团财务软件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真正的按需购买,企业需要什么功能就购买相应的服务,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3) 实现企业的动态变革 支持SOA的集团财务系统使企业的IT人员不必太多的关心企业IT系统的底层技术,而更多的去考虑集团财务的业务处理以及财务业务与IT的接合。同时,以往企业在开发集团财务系统时,在重复功能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同时系统在开发完成后,如果企业业务变化,系统将很难更改或者更改的成本很高。而SOA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服务,服务之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来相互调用,这样企业在重复功能上就可以直接通过接口调用,而不必去重新开发。企业的业务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相对应的服务即可,降低了修改的难度与复杂度,保证了企业的IT系统的动态变化。
3. SOA将改变以往的软件供应模式 要真正的实现SOA,市场上必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服务消费者、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合同。
图 2 实现SOA的四个因素
◆ 服务提供者: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常说的软件供应商,它通过在服务注册中心将提供的服务与要求的合同注册并发布出来。 ◆ 服务消费者:即企业与其他消费服务的组织,它们通过服务注册中心寻找符合自身的合同与服务。 ◆ 服务注册中心:相当于一个服务信息的数据库,为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提供一个平台,使两者可以各取所需,同时服务注册中心要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使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符合这个标准,这样,服务消费者使用的服务才可以实现跨跃不同的服务提供商。 ◆ 合同:是服务提供商与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协议。
引入SOA以后,ERP软件的双方都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供应商将改变以往的软件提供模式,供应商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发完成每一个“服务”后,将其发布到注册中心,而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需要,一些“服务”需要用到或更换软件系统时,就到注册中心去寻找适合自身“服务”的软件系统,因为所有在注册中心的软件都是遵循一定的标准,所以软件可以实现无缝集成,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松散耦合型架构。
在SOA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的搭配或集成新的业务流程,从而使企业业务模型的灵活性大大增强。
图 3 体系架构的演化
${PageNumber}
趋势二:平台化——ERP的柔性大大增强 在ERP应用实施的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一直不高。主要原因是产品更新周期加快、市场响应要求提高,对ERP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导致ERP实施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显然再去走定点开发的路是行不通的。那路在何方?
——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设计技术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基本条件,那就是走ERP平台化之路。 例如,在计算机刚开始出来时,我们要使用直接的0和1(二进制)来编制程序,这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为了提高设计效率,简化程序设计,软件专家研制了汇编语言,之后大家就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软件生产率。当然人们并不满足于此,后来在汇编的基础上出现了C语言,在C语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DBASE、BASIC及现在的VB、DELPHI、PB等等。实际上我们的应用系统就建立在这些基础平台上。
那么在语言平台与最终的应用软件之间是否还存在一个平台呢?回答是肯定的。经过多年的积累,人们已经总结出了业务的核心,其架构、业务模型、标准化高的业务处理均是可封装的,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封装起来,再开发出辅助这个平台的客户化工具,就可以形成业务化平台。同样如此,如果对ERP进行分析、研究,将ERP的相关部分封装起来,再加上工具包,就可以形成平台化的ERP。
平台级企业信息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软件平台,内置多种管理软件组件和快捷的二次开发工具,其组件可以通过多种语言来开发,开发出一个个的小模块,然后把每一个小模块独立起来建成一个组件,最后把这些组件组装起来形成最终的成品。那么对这些组件进行调用,管理和删减、添加及修改,甚至重新构架都可以,而这样对某一部分的改动根本不会影响到其它功能。这就是平台带来的灵活性,易操作性,使它在进行小的改动时可以直接通过系统上的某些功能来实现,而不必要通过改源代码的方式来处理,可以降低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难度,提高开发效率,提高系统的柔性和可扩展性。一方面管理信息化厂商通过平台提供的组件能很方便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以及用户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将应用软件的业务逻辑和开发技术相对分开,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仅关注应用的业务任务,而不必关注其技术的实现。这使管理与业务人员参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成为可能。
平台化软件的基本特性如下: ◆ 软件架构灵活; ◆ 核心业务标准化; ◆ 接口标准化,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 提供客户化工具包。
趋势三:与其它信息系统的集成 1. ERP与客户关系管理的进一步整合 ERP将更加面向市场和面向顾客,通过基于知识的市场预测、订单处理与生产调度、基于约束调度功能等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强的优化能力;并进一步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结合,实现市场、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使CRM的前台客户服务与ERP后台处理过程集成,提供客户个性化服务,使企业具有更好的顾客满意度。
2. ERP与电子商务、供应链SCM、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 ERP将面向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支持企业与贸易共同体的业务伙伴、客户之间的协作,支持数字化的业务交互过程;ERP供应链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如汽车行业要求 ERP的销售和采购模块支持用电子商务或EDI实现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订货和销售开单过程;ERP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化市场环境,建立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基于价值链共享的新伙伴关系,并使企业在协同商务中做到过程优化、计划准确、管理协调。
3. ERP与产品数据管理的整合 产品数据管理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将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各种信息、产品不同设计阶段的数据和文档组织在统一的环境中。近年来ERP软件商纷纷在ERP系统中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或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增加了对设计数据、过程、文档的应用和管理,减少了 ERP庞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准备工作量,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系统集成度和整体效率。
4. ERP与制造执行系统的整合 为了加强ERP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改变ERP"重计划,轻控制"的弱点,将进一步加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的功能,ERP将与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更紧密的结合,形成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该趋势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管控一体化系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5. ERP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 全面的工作流规则保证与时间相关的业务信息能够自动地在正确时间传送到指定的地点。ERP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并能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重组,也使 ERP的功能可以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
6. ERP与企业知识门户进一步整合 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EKP)所关注的是企业内部员工和信息内容,它的核心是知识管理(KM),通过与ERP 系统的集成,使得企业内任何员工都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连接到相关的知识,它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并由此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趋势四:整合业务流程的监测与评估 “用于测量成功的业务应用解决方案是连续改进的关键:财务表现的共享, SC效力,知识资本的价值以及顾客的满意度都是新的评测方法。”――Gartner。
${PageNumber}
1. 业务流程融合的趋势——价值链下的ERP 价值链管理的产生带来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价值链管理思想强调将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建立起企业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向供应商和顾客延伸,建立起上下游共同谋发展的利益联盟体。价值链管理思想为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ERP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受到价值链管理的影响。
价值链一般分为两部分,外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 1) 外部价值链 外部价值链主要反映同类产品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过程,要充分考虑企业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争取获取竞争优势。外部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决策、预算和分析三个方面,企业要面临现实和潜在的竞争者,就不得不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形成产品差异,努力降低成本。此外,企业要想方设法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别是成本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产品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2) 内部价值链 内部价值链分析指的是企业的内部价值运动。内部价值链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而终于产品的销售——顾客价值的实现。其目的是找出最基本的价值链、企业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及与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决策、预算、分析和控制所有方面,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涉及企业的职能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在价值链下,企业必将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而倾向于建立整个企业上下游共同谋发展的利益联盟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流程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链的发展: 1990年—1998年, 这以前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往往采用如电话、传真等形式,整个价值链是线性的(如图所示),市场反馈时效性差,而且还容易失真,因此供应商往往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市场提供合适的产品。
图 4 线性价值链图
1998年—2003年,系统集成 这时,多数企业已经将焦点转移到协作上来,开始关注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但这时的集成主要是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部分集成,实现了企业间部分数据的交换,增加了企业之间信息和流程的可见度,但系统与系统之间只是做到了信息的共享,企业之间无法根据信息的变动适时的做出响应,
2003年—2008年,服务响应 在这段时间里,企业逐渐加深了价值链的认识,从而将焦点真正的转移到了企业的协作上来,开始真正打造属于企业的价值链,这时,仅仅实现部分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了,企业要求信息系统能够根据上游客户或下游供应商的变化自动给出响应,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事件的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减少了人为的管理。
2008 实时的生态系统 以往,企业在建设价值链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到了生态系统中,企业变为了整个链中的一个节点,所有的价值链都是双向或多向的,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线性价值链。
在生态系统中,将以客户为中心,以事件为驱动,将整个价值链内的企业作为一个大的虚拟企业,在整个虚拟企业内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要求虚拟企业内各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无缝融合,对于市场的反映做出接近于实时的反映。
2. 构建CPM(全面绩效管理)框架 在价值链下,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绩效,同时也要考虑与企业相关供应链的绩效以及融合后的业务流程评测,因为未来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这时,企业就需要改变以往的绩效评价方法,在融合以往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整合评测和融合后业务流程的评测。
在对整合的监测和业务流程的评测上新的评测方法有:财务表现的共享, SC 效力,知识资本的价值以及顾客的满意度等。而在连续的流程改进上有与分析方法和传感器/事件组合相联结的商业活动监控等新方法。
图 5 CPM框架
${PageNumber}
趋势五:融合新思想,ERP功能不断完善 1. 不断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 ERP在不断的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如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精良生产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协同管理模式、跨企业的协同项目管理模式等等;并将其管理思想与ERP业务处理模型结合。此外,ERP也具有了针对不同国情的管理模式适应性,例如针对像中国这样的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改进型ERP管理模式,如基于主动动态成本控制的ERP模式、基于时间-成本双主线的新型ERP模式、基于资金流模型的ERP模式等等。 2. 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目的是使企业的各项资源得以最优化的使用,而在以往的几十年里,不管是企业还是ERP厂商,都把精力投入到企业物料资源的管理中,相对而言,人力资源这种最具不稳定性、最复杂的资源使得多数的ERP厂商和企业不愿过多的涉足,其应用层次也较落后。
据Gartner预测,到2008年,那些关注人的能力以支持客户、产品和股东的公司,将超出他们竞争对手40%。在不久的将来,利用技术培育和管理人力资本将是一个企业追求战略目标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将成为ERP关注的下一个重点。
3. 行业化发展 行业化使ERP应用走向深入。
由于行业化ERP产品有明确的行业定位,相对通用版ERP系统而言,行业版ERP在体系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置等方面能更多地考虑目标行业需求,有利于降低产品规模及复杂性,降低实施困难,缩短实施周期,提高实施成功率。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行业细分需求特点日益明显。制造业企业用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更要求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现代化管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这方面的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同样是制造业,机械、电子、医药、冶金、化工、纺织、汽车等等对ERP软件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为汽车行业,总装厂、零部件厂、毛坯厂对软件功能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一个大而通用的软件系统满足多种行业的用户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ERP应该根据不同的行业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行业化成为ERP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树立行业化的概念,ERP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降低实施风险,提高成功率。
图 6 行业版ERP定位
行业版ERP的特征: ◆ 定位于特定的目标行业。 ◆ 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 多元化的细分市场。 ◆ 低成本、高质量、标准化基础上的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 短的产品开发和实施周期。 ◆ 系统规模及系统复杂性和目标行业相关。
4. 加强了数据分析能力 随着ERP系统从管理执行层向管理决策层的渗透,ERP将通过吸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决策支持等系统的部分功能加强其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功能,把企业高层领导从规模庞大、"事无巨细"的数据中解脱出来,构成集综合查询、报表和OLAP为一体的智能决策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家进行宏观决策和经营策略。
5. 集成实施辅助工具,大大缩短实施周期 ERP的实施周期对于ERP系统应用成功率影响甚大,所以ERP系统集成了一系列ERP实施辅助工具,其中包括企业诊断方法及工具、企业建模方法及建模工具、基于企业建模的ERP快速实施与数据分析辅助工具、ERP系统快速配置及动态重构辅助工具、各类企业参考模型、ERP报表自动生成器、ERP系统界面、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系统定制工具等,支持企业的ERP应用快速实施。
趋势六:新技术不断融入,推动ERP深化应用 1. 协同技术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报表、账单、影像、电子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而ERP中所处理的都是结构化数据,通过协同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可以处理企业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半结构化数据,使企业内结构化的信息和非结构化的信息世界连接起来,成就高性能的工作场所。
图 7 协同技术的应用
2. 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品的自动识别。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Tag or Transponder)和阅读器(Reader)。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内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品通过其可识别范围时,阅读器自动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来,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者自动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
图 8 RFID原理
ERP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传统的手工录入和传输操作工作量大而且极易出错。而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难题。通过自动识别系统对各种标签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操作速度,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数据量大、层次结构复杂而出现的重复录入及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数据错误,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保障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为ERP决策系统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保障。 ERP可以从条码应用得到巨大的效益。如: ◆ 改进ERP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改善整个软件系统的反应灵敏度 ◆ 减少大多数繁重业务处理的工作量和时间 ◆ 全面提高数据精度,改进ERP系统对库存、计划、进度控制的可信度 ◆ 提供完整的物料和质量跟踪手段 ◆ 提供业务过程进一步简化和自动化的工具。 随着多数企业和产品的生产模式从MTS向ATO或ETO模式转变,从大量生产方式向精益方式转变,对包括原材料、在制品、零件、和最终产品等所有物料的跟踪和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料和质量的跟踪将是ERP系统的繁重任务。而采用以条码等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手段,则是化解这日益加重的信息识别和采集问题的有效方法。
射频识别技术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实现无缝连接,已经成为评价一个物流企业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被更广泛的应用。
${PageNumber}
3. 移动商务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无线接入网、移动卫星网络、数字集群网的宽带化,移动终端的小型化、智能化,以及移动数据业务及应用的日趋多样化,企业通信、办公及商务的模式已经被深刻影响。移动的基因正在植入行业用户商务及办公流程,使移动商务成为企业信息化中发展最快,也是最具市场前景的领域之一。
移动商务的概念正日趋清晰,应用也日渐普及,并在竞争中快速前行。移动商务正为行业用户带来新的营销模式,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作为数据采集的载体,并利用其随身移动性,让企业的管理实现“及时性”成为可能。
我国移动通信终端的用户(包括移动、联通、小灵通在内)总数超过4亿,并以每年2000万的新增用户数增长,传统的软件如OA、ERP、CRM、SCM等一旦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将企业IT系统以无线方式承载,增加诸多的移动产品和应用,将会创造出一个用户覆盖更多、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更广的巨大市场。
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ERP厂商开始进入移动商务领域,开发基于无线网络和移动商务平台实现ERP的移动化产品(ERP Mobility),支持用户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客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企业级移动业务管理。
然而,业内资深专家对《财经时报》表示,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主要由七部分构成:基础设施提供商、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最终用户。面对众多的终端设备供应商及众多的应用软件供应商,标准的不统一,必然会对应用的推广造成影响。
移动信息化的普及已经是必然趋势,但是,还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和摸索。
4. 即时通讯工具(EIM) 对现代企业而言,日新月异的技术、全球化的市场、众多的合作关系、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都需要有效的沟通来解决。谁能抢先一步,谁就能把握住市场的先机。因此,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现代企业的沟通越来越快,对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跨区域、多层级、分隶属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结构在一些企业中建立起来。但沟通方式多样化的同时,沟通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大。
即时通信工具自1998年面世以来,以实时交互、资费低廉等优点,不仅受到了广大个人用户的喜爱,成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认识到即时通信工具能够带来极高的生产力,借助它的应用,提高业务协同性及反馈的敏感度和快捷度。即时通信为诸多企业开拓了网络应用的新领域。透过即时通信软件人们可以看到,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娱乐和聊天,还在于即时通信软件显示出的卓越商务通信功能。
对企业来说,即时消息、语音、视频通信和即时文件传输的利用率非常高。EIM作为未来的主流办公工具,集成了多种先进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是一种比邮件更快捷、更具亲和力和交互性的沟通方式,相比手机,具有可记录性、费用低、数据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支持文本、语音、图画、视频。特别是它能与电子邮件、手机(电话)以及其它企业应用办公程序结合使用,成功打造现代办公的新平台。正由于EIM拥有丰富的功能,大受企业用户的青睐。而其与其它应用程序集成,如ERP,已经成为EIM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了企业现代办公的一大需求。 趋势七:管理应用组合,提升ERP应用效果 管理业务应用组合的成本仍然很高,企业为维护ERP等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费用。下图是Gartner对最近十五年来企业在信息系统上年成本的调查情况。
图 9 15年信息系统成本情况
管理成本高的一方面,用户可以感知到的长期价值却仍然较低,这样使得ERP用户有机会可以使用新的方式收集和管理业务应用,如软件作为一种服务,第三方维护的选择,用户减缓升级,主机托管,等等。 1. 软件作为一种服务 早在1990年,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的概念就已经出现。SaaS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极力追捧,在2000年早期更是达到了顶峰。随着风险投资在2000中期的迅速萎缩,SaaS的泡沫也慢慢破灭-无法吸引客户,毫无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以及缺乏盈利能力导致上市无望。大多数公司在市场上消失,幸存下来的都是一些较为强大的公司。
SaaS(软件即是服务)与"on-demand software"(按需软件),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应用服务提供商),hosted software(托管软件)具有相似的含义,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这一概念来源于90年代末遭受失败的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的革命,目前,由于其承诺的诸多好处而炙手可热,SaaS的兴起已经给传统套装软件厂商带来真实的压力。
最近的两项调查显示,企业确信SaaS将是他们未来的一部分。
AMR Research公司在2005年11月发表的调查显示,在各主要垂直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的500位回答者中,超过78%的企业目前使用或考虑使用SaaS服务。只有18%的企业说,他们没有使用SaaS的计划。
在IT咨询公司Cutter Consortium于2005年10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65%的回答者说他们使用或考虑使用SaaS产品,35%的人说还没有考虑它。在34%考虑采用SaaS的人中,82%的人说他们计划在半年到1年内做这件事。
以服务方式提供软件的方式最近越来越有诱惑力了,因为它承诺了更低的维护与运行成本。这种方式的流行也促使传统软件厂商做出快速响应,托管应用服务模型开始涌现。
SaaS的优势: 1) 起步费用低 如果在整个公司部署一个复杂的解决方案,就必须预先支付巨额费用。而SaaS模式,只需要投入很少一部分费用就可以开始试用SaaS服务。如果失败了,风险也很低。同时也无需IT员工参与。企业可以无需预付大笔的软件费用,同时可以减少企业在系统备份,安全控制及提高系统可用性方面的IT员工。
2) 提供商承担责任 如果软件出现故障,提供商不会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同时提供商会尽快修复故障。
3) 提供商为使用者工作 使用者不需要依赖于他们自己的IT部门安装软件,因为所有的软件都安全地运行在提供商端,又提供商负责维护。
4) 投资风险低 比如,企业无需一次性支付大笔的软件费用,而是按月支付软件的使用费。风险大大降低。
5) 提供商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数据环境 大多数的提供商明白,数据必需严格地备份,安全至关重要。用户的IT部门经常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用户需要确信,他们的数据至少应该比主机托管方案更安全,而不是更坏。
${PageNumber}
2. 第三方维护 企业购买ERP软件的时候,通常会在项目实施前,在合同里就写明维护费用,这些费用是年维护费,每年都要交给软件商的,在ERP市场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巨额的维护费实际上已经成了许多软件商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过现在企业都非常流行“IT外包”,由第三方维护商提供ERP软件维护的趋势在国外已经渐渐露出了苗头。
一般来讲,ERP的维护费用占到每年软件许可费用的15%~22%,但是如果由第三方提供服务的话,所需费用大概只要通常维护费的一半。 3. 用户减缓升级 ERP的升级也很重要——企业自身业务需求的拉动和企业规模的扩张都要求他们对原有ERP产品的功能更加强化、模块再次扩充,企业CIO甚至需要找到一款更适合自己企业的产品替换现有的ERP,并且需要重新考虑产品的升级费用、规划部署和实施风险等问题。
但从用户和厂商两者的观点来看,二者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用户认为软件升级需要不断的增加成本,而相对应的效益却是难以衡量的。同时对于企业CIO来说,不可能像升级WINDOS操作系统一样简单实施ERP产品的升级,他们不得不考虑系统升级给企业在工作量、升级繁简程度和人员安排、实施风险等各方面问题。
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厂商认为用户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厂商为其提供了服务。
图 10 用户和厂商对于升级的不同看法
这种矛盾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企业减缓自身信息系统的升级速度,在满足应用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不去升级。
4. 主机托管 多数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服务器,但他们很快发现维护工作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除了需要购置服务器硬件、软件、还得租用昂贵的通讯线路,需要网络环境、机房环境和技术人员的24小时值班,这些都需要占用企业相当的精力和资金。
主机托管服务是指用户将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及相关网络设备托管到具有完善机房设施、高品质网络环境、丰富带宽资源和运营经验以及可对用户的网络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的服务商处进行管理,以此使系统达到安全、可靠、稳定、高效运行的目的。在托管过程中,客户可保持对设备的拥有、管理和配置权,服务商可根据顾客的要求为用户提供各种管理和专业服务,用户通过有选择地接受服务商的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节约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效率。 主机托管的优势 1) 节约成本 线路:企业不必租用昂贵的通信线路,可以共享或独享数据中心高速带宽。 人员:由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全天侯咨询维护,省去了对维护人员的支出。 现场:完善的电力、空调、监控等设备保证了企业服务器的正常运转,节省了大量建设机房的费用。 2) 灵活性 用户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数据中心提供的线路、端口以及增值服务。 无须受虚拟主机服务的主机功能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配置服务器,以达到充分应用的目的。 3) 稳定性 不会因为共享主机而引起的主机负载过重,导致服务器性能下降或瘫痪。 在独立主机的环境下,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程序严密把关、精密测试,将服务器的稳定性提升到最高。 4) 安全性 共享主机时,对于不同的用户会有不同的权限,这就存在安全隐患。 在独立主机的环境下,可以自己设置主机权限,自由选择防火墙和防病毒设施。 5) 高速性 共享主机因为是共享资源,因此服务器响应速度和连接速度都较独立主机慢。 独立主机可以选择自己认为足够的网络带宽等网络资源及服务器的档次,从而保证主机响应和网络的高速性。 系统管理的高成本,使得部分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应用模式,同时采取其它的一些方式来降低企业信息系统的高成本,如减缓软件的升级等。据Gartner预测,到2009年,不足5%的企业软件应用将使用托管模型部署(0.8可能性)。到2009年,用户将减缓升级的投资,寻找支持业务应用的替代方式(0.8可能性)。 三、总结
软件厂商正在把自己的应用向新的方向做一些调整。正在把改变核心技术使得ERP能够更加容易集成商业流程的管理。ERP的不断增长,会有不断的新的特性增加进来,客户可以更加容易的配置这个商业系统,满足各种各样的变化。也可能带来成本降低等好处。这样商业平台的应用,使用户可以快速改善不同的需求,同时可以来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生态链的决策。 (E-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