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 vs 个性化——***、***ERP论剑
【 资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塑造了两个武功高绝的人物,"北乔锋,南慕容",说起两者的武功来,神乎其神,使武林人士闻风丧胆,仿佛天下武功尽出于两者。如今的国产管理软件厂商***跟***就仿佛是乔峰和姑苏慕容,一个刚猛至极,武功天下第一,一个至轻至灵,剑走偏锋。两个均从财务软件转型的国内管理软件厂商,2005年你唱罢来我登场,搞得热闹非凡,且两者均以不错的业绩结束了2005年的表演。
2006年谁将从众多国外管理软件大佬的包围中突围,***亦或是***?谁将成为亚洲第一?谁将赢得2006,个性化还是普及化?尽管带着很多疑问,但我们可在疑问中对两个公司战略和产品等方面一探究竟。
逐渐分道的战略与战术
2006年刚刚开始,两个公司便分别先后发布了公司新的年度战略。一个继续高举2005年普及化的大旗,一个则大谈个性化,宣布将"专家领航 共赢天下"。那么面对几乎同样的市场和同样需求的客户,国内管理软件供应商模式上到底有没有区别?
***的副总裁章勇将ERP个性化比喻成丰田轿车,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而一年前,刚刚复出的王文京曾将ERP普及看成当年的福特车。当年福特通过一款标准化T型车大大降低汽车拥有的成本,从而使得大多数人都能购买,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汽车普及的潮流。
金碟认为针对高中端市场,企业用户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软件应用基础和经验,实现随需应变的ERP,必须基于平台架构的个性化ERP。这正是***BOS作为"让ERP个性化计划"引擎的潜台词。
而针对于小企业用户来说,他们基本没有管理软件使用的经验,所以有一定规范管理功能的ERP产品,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定制化、个性化的应用。
可IDC中国软件调研人员则认为,***的普及化做法非常明智,相对国外管理软件巨头和众多的中国中小软件企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辐射全国的渠道队伍。利用这一渠道优势,通过普及型产品快速将客户抢到自己手中,而后再分而食之。
从前一段时间这两家国内领航的ERP厂商发展轨迹来看,两者发展的策略和市场方法正在开始分道扬镳。最近几年来,***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大规模的用户大会,这种方式可以让用户间互相学习他人长处,最终让***总结出大量先进应用模板,用来推荐给后来用户。虽然***用户大会也邀请一些国际技术巨头和国内实施、服务合作伙伴参与,但最终的主角还是用户。
***追求的目标是实现随需应变地满足企业管理实际需求的ERP。它以尊重企业管理个性为核心,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Internet平台,与客户创新互动,解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与管理软件产品通用型、标准化的矛盾,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将在2006年启动燎原市场覆盖计划,将在现有营销服务网络基础上,在全国320个城市发展近500家新伙伴,同时对原有伙伴体系中200家伙伴进行结构优化,从而全面覆盖重点城市的远郊区县、全国百强县,制造业密集地市、重点行业专业市场以及高端咨询业务市场;在部分专业伙伴咨询缺乏的区域,***软件将通过ERP创业风暴计划,或提供技术支持、创业基金,或提供能力培训,引导生产厂长、制造专家CIO、IT专家以及内部员工等创业并加入***软件的伙伴队伍中来,加强***软件的商业伙伴实力,推动中国ERP普及。
总体上看,***力图用趋于标准化的方式去推广产品。当然***也在不断发布新的产品版本和模块,以保证产品高复合应用下的不丧失个性。***则一直在强调用户拥有一个开放的BOS平台系统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了更好的平台,今后想上什么功能都可以不断灵活添加。
众多产品线,谁更适合你?
同样是从财务软件公司转型的国产管理软件公司,尽管发展的路途不尽相同,产品线名称也是五花八门。但两者不约而同地将市场定位与产品线挂钩。
经过多年的发展,***软件已形成NC、U8、"通"三条战略业务线,分别面向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软件的产品已全面覆盖企业从创业、成长到成熟的完整生命周期,能够为各类企业提供贴身适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规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需求,并可实现平滑升级。在ERP领域,***拥有丰富企业应用软件产品线,覆盖了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HR(人力资源管理)、EAM(企业资产管理)、OA(办公自动化)等所有业务领域,可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企业应用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软件依靠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线、强大的咨询实施队伍、优秀的本地化服务及规模化交付能力,***软件的产品、解决方案在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政府机构、传媒出版、军工、电力及冶金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截至目前,近50万家中外企业运行着***管理软件,每年有4万家企业选择***ERP,每天至少有200万人使用着***软件,为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ERP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而***的主打KIS、K/3、EAS以及BOS相对应的也是小、中、大等不同企业的定位。***KIS适用于小企业。低投入、高回报、帮助企业高效解决企业财务、业务各方面难题,能让管理更加简单。***K3则是面向广大的成长性阶段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的分支机构的管理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强化基础管理,快速配置,快速应用,快速实施,快速见效。***EAS是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新一代集团管理信息平台。以企业绩效管理为核心,涵盖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并能实现企业间的协作和电子商务的应用集成。而***BOS,业务操作系统,是***融合多年应用软件及系统软件开发的经验,以及模型驱动架构 MDA 理念研发的新一代技术平台,是全新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管理集成平台。
两家的主要市场都在中端市场,也就是说两家最好销的产品,***是U8,***是K3,而高端市场主要被世界两大品牌占领着,一个是德国的SAP,一个是美国的***。***NC的产生就是要与外国品牌争夺国内高端市场。而***紧跟着***后面公布的多语言版K/310.1就是要走出国门去抢占ERP的中端市场。同时,***也并没有放弃高端市场,EAS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无论是***还是***,他们都对自己的高端产品的未来寄予了厚望。因为这是他们试图跻身全球软件企业的必经之路。在两家激烈地竞争中,***总是充满了老大的霸气,而***却显示出时刻都想超越***的机智。
期待突围国际化
两家公司的网站上对自己的简介,均提到了2010年,***表示2010年将成为亚洲中小企业ERP的领导者,长期目标是成为世界企业应用软件公司十强。而***软件集团的目标是:2010年进入全球软件业50强,成为世界级软件公司,长期目标是成为长寿的世界级企业。
两者不约而同均提到了成为国际软件公司的目标。2月28日,***宣布未来5年战略"让ERP个性化计划"涵盖了ERP产业链各环节。此时距离***发布其2006年战略还不足半个月。而身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管理软件的企业领航者,***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文京、***国际总裁徐少春,均在公司战略宣言中透露了欲成为亚太最大管理软件企业的野心。
最终突围国际化?
从2004年开始,各大权威IT咨询机构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企业管理软件在客户应用的模式相比过去几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不再是曾经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而是越来越关注企业应用实效,关注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的价值。
在徐少春看来,传统通用型ERP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最突出表现就在其应用过分强调企业用户必须完全服从ERP系统的标准管理流程,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当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时,传统ERP就无能为力了,甚至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且不能快速做出应变。
如徐少春所言,"***就是要根除用户心中长期的痛,让中国所有企业用上个性化ERP;让中国所有企业提高管理创新能力;让中国所有企业充分展现管理个性。"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战略,徐少春借机表达了成为亚太区中小企业ERP市场领导者的决心。
而***的全球招聘行业专家的发布会则是成了***国际化的另一个实际行动,副总裁的待遇,充分给专家决策权,将全力打造个性化的中国管理软件。
***在2月15日组织2006年战略及业务策略新闻发布会上毫不讳言地宣称,***2006年将继续沿着"建设世界级软件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盈利增长、客户满意、员工发展"的经营方针,继续大力推进ERP普及事业,实行"效益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经营策略,为客户、投资者、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推动中国软件企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在中国的管理软件领域,"南***、北***"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令国人兴奋的是,作为业内领域的领跑者,双方又不约而同把目标定位在了全球的市场,无论是***多年积累的NC系列、亦或***引以为豪的BOS平台,可谓是中国软件最有希望在国际软件市场闪光的双子星。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市场主要是以SAP、***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为代表的国内元老品牌,以及速达、顺和达等为代表的国内小品牌三分天下。身为中坚力量的***、***,无疑肩负着把国产ERP带向亚洲的重任。
专家介绍,未来全球的ERP三强将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三个地区产生。在北美,微软和***的力量不容小觑,而在欧洲SAP将肯定继续担任霸主地位;但在亚洲地区还没有木秀于林的ERP巨头出现,如果***与***再加把力,也许亚洲巨头就会真的在他们两个中间产生。
无论他们中间谁是亚洲老大,都将让走出中国的管理软件打上"made in China"的标记。这是中国软件界多年梦寐以求的事情,走出去的国产管理软件也必然给我们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福音,因为,如今的市场,量的突破一定最终反应在其自身质的突破上,我们有理由期待逐渐临近的2010年。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