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SCM之路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由专注EPR到关注SCM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正如过去ERP在中国的企业中经历了一个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SCM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
4月中旬,北京香山饭店二楼多功能厅里,聚集着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在35岁左右的经理人。这是一个临时组成的学习团队,他们在这里接受朝八晚十的全封闭式培训。
在不断放映着PowerPoint的课堂上,在案例小组讨论里,在玩经典管理游戏的过程中,他们都在兴奋地交流着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知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
对于受过正规的管理教育的人来说,供应链管理并不算新鲜,但在中国,很多经理人对它仅仅是听说或略知一二。
事实上,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认为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就干脆不要竞争。在供应链上实现非常好的的管理,已成为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挑战意义的事。在SCM这根富有魔力的指挥棒下,信息、资金、物流等都变得井然有序。然而在国内,供应链管理显得很边缘。至少,国内还没有众多从事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大都是“半路出家”。
SCM:不仅仅是蓝图
“之所以投入到SCM这一领域,真的是很看好它。以后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大吃小的问题,而是快吃慢的问题。谁的信息化程度高,速度快,谁就会占优势。”***驻成都办事处的售前咨询顾问陈庆语气坚决地说。
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之上,如果链条上的各企业,如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各自的信息系统 (ERP)都没做好,那么SCM则无从谈起。用“孤掌难鸣、独雁难行”来形容SCM再恰当不过了。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协同商务。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信息化,其实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沟涌的信息化。最近几年,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和私营企业,都在信息化上有所推进,比如都纷纷实施了ERP系统或是部分地采用了SCM中的采购管理和销售库存管理。但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整体供应链的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
很多企业在具体实施时,更多侧重于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供应链后端,即供应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从供应链全局角度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联盟建设方面,更是缺乏重视,而且,企业往往较少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整合供应链信息流。陈庆说,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听说国内哪些企业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系统运用得相当成熟的。另外,一些部分运用了SCM的企业,其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价值流(财务、资金及成本管理)结合也比较松弛,无法从企业整体运作指标来对供应链进行准确监控和改进决策。
对于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SCM则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产、供、销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相关的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代理分销商)较少,业务较为单纯,它们也就很少考虑进一步改进供应链管理,使自身更具竞争力。在这些企业中,决心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达到与主要客户建立更加密切的业务合作,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规模的意识,普遍较弱。
在我国,很多企业还处在自身的ERP建设阶段,哪怕他们也意识到SCM的优势,但自身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因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SCM是大势所趋,管理层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在巴斯夫中国公司专门负责供应链管理的谢树生对记者说。
在与几家大的供应商的合作中,解确确实实感受到SCM的优势——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及时交货、最小化库存,从而达到成本最低。他说,“如今SCM思想已逐渐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从事这一行的人也多了起来,所以我们跟得上步伐,并争取走在前面。”
目前,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在朱基总理的领导下,由政府投资着重解决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问题。国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决心,是因为我们有过重大的教训的。
2001年,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举行首批10万吨X70管线钢的全球招标,志在必得的上海宝钢“门前失手”,败于韩国的浦项公司。原以为能以395美元/吨的价格拿下10万吨合同的宝钢集团,却被韩国企业以217美元/吨(离岸价)的价格抢走了6万吨合同,自己的报价也被迫降到了295美元/吨。两相对比,之中的悬殊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有人不服,指责浦项在搞恶意倾销。浦项却不客气地回敬:“我们的X70产品合格率为90%,你们宝钢才50%。”这账局外人也能算,合格率如此悬殊,成本高低必不相同,宝钢的X70当然得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据有关人士称,在设备、人力资源等的投入建设上,宝钢丝毫不比浦项差,更何况在韩国,其工人的劳务工资也远高于中国。关键问题就出在成本的控制上。据称,宝钢后来还特意派人去浦项考察,才发现其秘诀原来是:企业从内而外拥有高度的信息化,其成熟的供应链管理让它在成本控制上受益匪浅。这件轰动钢铁业的事件被列入了2001年全球钢铁业十大新闻之一!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由专注EPR到关注SCM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正如过去ERP在中国的企业中经历了一个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SCM也会经历同样的过程。可以说,由ERP在中国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预测到SCM的明天。现在无法说清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但它确实正在逐步显现。
冲破壁垒——